-
中亚 编辑
中亚(Central Asia),是指亚洲中部内陆地区。该概念最早由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狭义上一般限于“中亚五国”。“中亚五国”指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置看,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在能源资源上,中亚及里海地区石油储量一般估计为1500-2000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8-25%,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哈萨克斯坦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土库曼斯坦素有“中亚科威特”的美誉,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储量占世界第4位。中亚还盛产谷物、棉花等经济作物。中亚地区是一些最早的古人类跨越亚洲迁徙的关键路线。
中文名:中亚
外文名:Central Asia
别名:亚洲中部
人口数量:7400 万(由联合国估计的2020年总人口约值)
人口大国:乌兹别克斯坦
重要湖泊:咸海、巴尔喀什湖、里海
重要城市:阿斯塔纳、阿什哈巴德、塔什干、比什凯克、杜尚别
河流: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中亚唯一外流河)
GDP美元:3387.96亿 (2013年)
人均GDP:5099 美元(2013年)
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中亚 高清图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于1843年提出。洪堡认为中亚的地理范围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
前苏联学者认为中亚一词专指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所在地区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这也是苏联官方的定义,苏联时期,这一界定在国际上也广泛使用。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关于中亚有两个概念:一个是Средняя Азия(英语可译成Middle Asia),是较为狭窄的概念,是指历史上曾经为俄罗斯所统治的位于亚洲中部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另一个是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英语可译成Central Asia),范围较为广泛,即指亚洲中部地区而不论这些地区是否曾受俄罗斯统治。
在苏联解体后,已经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在塔什干举行会议,宣布中亚地区应当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从此之后,中亚五国成了中亚最为普遍接受的界定,具体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四个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南部。
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联解体之前不久根据气候和风俗作出的定义,中亚的概念要广泛许多。其应当包括蒙古,中国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伊朗东北部的古利斯坦省、北霍拉桑省、霍拉桑省,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旁遮普省,巴控克什米尔(包括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尔),印度的旁遮普邦,印度控制的拉达克,印控克什米尔,俄罗斯中东部南方有泰加林分布的区域,以及从前苏联独立的五个斯坦国家。
另一个变通的界定方法是根据种族划分,即突厥人、东伊朗人居住的地区。这些区域包括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伯利亚南部生活着突厥民族的区域、从前苏联独立的五个斯坦国家。此外还包括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尔山谷,以及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印控拉达克。在这一概念下,上述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都属于当地原住民。
有一些地方宣称在地理上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例如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首府克孜勒,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以北32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
来自四大洲的学者进行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表明,中亚地区是一些最早的古人类跨越亚洲迁徙的关键路线。该研究表明,中亚的草原、半干旱和沙漠地带曾经为古人类及其向欧亚大陆的迁徙提供了有利环境。
位置 | 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与中国相邻的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 |
河流 | 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
湖泊 | 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巴尔喀什湖,阿拉湖,伊塞克湖 |
地形 | 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平原与丘陵为主 |
气候 | 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 |
植被 | 以草原、荒漠为主 |
中亚特色建筑
中亚的游牧民族与周边的农耕民族长期冲突不断。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显然更适合战争,草原骑兵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单位,但他们的战斗力往往受到内部分裂因素的遏制。穿越中亚的丝绸之路往往会促进游牧民族的内在统一,从而周期性地产生伟大领袖来统一领导所有部落,形成一股强大的近乎不可阻挡的力量。诸如匈人劫掠欧洲、五胡乱华以及几乎征服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都是这样发生的。
公元750年,大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消灭石国,使大唐在中亚的势力拓展至阿富汗一带。《两极世界理论》一书认为,公元前300年匈奴帝国的形成到公元745年突厥的灭亡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部落制到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的变革;公元745年突厥灭亡直到近代这一阶段,中亚社会形态实现了从半部落半封建主义农奴制到封建农奴制的变革。
在前伊斯兰化时期和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南部主要居住着操伊朗语族的民族。在这些古代的伊朗定居民族中,粟特人和花剌子模人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斯基泰人和之后兴起的马萨革泰人、阿兰人则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到了公元5世纪,突厥人开始从中亚北部草原南下,进入南部的农耕区,这样的迁徙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0世纪。公元9世纪,波斯人所建立的萨曼王朝统治中亚大部分,促进了突厥人的定居化与伊斯兰化。而在10世纪到13世纪间,突厥人逐步强大,几乎整个中亚都成为突厥人所建立的喀拉汗王朝、加兹尼王朝、塞尔柱王朝的领土,中亚开始了突厥化进程。此后蒙古人入侵,中亚大部分归属于察合台汗国。
中亚" alt="
中亚"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c2cec3fdfc0392457d19cc698d94a4c27d1e2523?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中亚
14世纪中期,突厥贵族帖木尔以中亚撒马尔罕为中心,建立强大的帖木尔帝国,并四处征战扩张,先后击败金帐汗国、德里苏丹国、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15世纪在帖木尔王朝的统治下,中亚文化艺术一度十分繁荣。此后锡尔河北部的乌兹别克人南下,建立起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取代了帖木尔王朝的统治。
到了17世纪后期,游牧民族、半游牧民族在中亚的优势终结了,火器的大规模发展、军事技术的改进让定居民族取得了支配权。波斯、沙俄、中国(清)以及其他强大的帝国逐步扩张,18世纪,中亚大部分成为波斯的势力范围,此后沙俄后来居上,通过俄伊战争击败了波斯,到19世纪末,沙皇俄国已经占领了中亚大部分土地。蒙古独立建国,但却成了苏联的卫星国。阿富汗斯坦则是一个深受苏联影响的国家,并在1979年遭到苏军入侵。
苏联所控制的中亚地区开展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本地文化的压制,并带来环境问题。成百上千的中亚居民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丧生,由此造成了长期的民族关系紧张。此外,苏联的民族安置政策将成百万的人口迁入西伯利亚和中亚,有时甚至是整个民族的迁移。按照Touraj Atabaki和Sanjyot Mehendale在2005年出版的《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transnationalism and diaspora》一书的说法,在1959年至1970年间,有两百万来自苏联各地的人口被迁入中亚,其中一百万进入哈萨克斯坦。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获得独立。但在独立后的早期,前共产党官员依然掌握着权力,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称得上是一个民族国家。但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蒙古国,官方采取了一些开明的政策;而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政府依然维持着苏维埃体制。
地形地貌
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区山势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产主义峰和7134米的列宁峰是世界上著名的山峰。在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附近卡拉吉耶洼地发现有前苏联陆上低于海平面132米的最低点。在这东西之间广阔地区,荒漠、绿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间,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间,而东部山区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亚地区绵亘着温带最壮观的山地,冰川超过4000条,总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1公里,它包括33条支流、面积达900平方公里,而山脚下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干旱炎热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线在弥漫如烟的粉尘黄土中渐趋消失。崇山环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广袤荒漠中的绿洲是中亚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养着这一方农人,而辽阔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驰骋着一个个马背上的民族。
列宁峰
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帕米尔是中亚的制高点。它的东部占优势的是剥蚀高原和垅岗地形,这里的山脉相对高度不大,徐缓地向绝对高度3500—4000米的山间谷地倾斜。它的西部占优势的是切割剧烈的高山地形、狭窄而幽深的峡谷。帕米尔高原北缘是两座平行的高山──阿赖山脉和外阿赖山脉,由西向东倾斜。阿赖山在5301米的伊格拉峰附近又分成平行的三支山脉──突厥斯坦山、泽拉夫尚山和吉萨尔山,继续向西倾斜而最终消失在撒马尔罕绿洲附近的荒漠。由阿赖山向东北方向延伸是巍峨的天山山脉,西部天山的主峰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由汗腾格里峰往西又有两支平行的天山支脉──昆格阿拉套—吉尔吉斯山和捷尔斯克依阿拉套山,环抱着高山湖泊──伊塞克湖。在天山隘口中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口岸吐尔尕特附近,又有一支脉费尔干纳山往西北延伸再转西南恰特卡尔—库拉明山,圈出中亚著名的盆地──费尔干纳。费尔干纳盆地东西长300公里,南北最宽150公里,形如一只巨大的椭圆形碟子,缓缓地由西向东倾斜。哈萨克斯坦东部边缘地区有几组平行山脉: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阿拉套山,在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联邦交界线上的别卢哈峰海拔也达4506米。在中亚的西南缘土库曼斯坦的科佩特山是由帕米尔向东南延伸出的兴都库什山的余脉,其高峰卡拉古拉峰仅有1977米。哈萨克斯坦西部还有几座山,但与东部的高山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天山
气候
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温带沙漠、草原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的年降水量仅60毫米;
第二,中纬度大陆内部地区,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温度高,蒸发旺盛。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 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
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库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水文特征
由于地形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故而河流走向基本为西北走向。水量小,少水能。汛期在春夏气节,原因是冰山融化 和 夏季降雨 。
河流湖泊
作为自然地理的中亚来说,它的所有河流都没有通向大洋的出口,河水除了被引走用于灌溉外,或者消失于荒漠,或者注入于内陆湖泊。
河流湖泊 | 介绍 | 图片 |
---|---|---|
锡尔河 | 锡尔河是流经中亚的最长的河流,全长3019公里(含上游纳伦河),发源于天山山区西部。它所灌溉的费尔干纳和塔什干绿洲,是中亚最重要的经济区。千百年来勤劳的中亚各族人民充分利用了锡尔河及其支流的水,创造出费尔干纳绿洲繁荣富庶的景观:枝繁叶茂的果园、碧绿的田野和银练似的渠道。 | - |
阿姆河 | 阿姆河全长2394公里(含上游喷赤河),是中亚水量最充沛的大河,发源于帕米尔山区,落差大,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其上游建成最大的努列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70万千瓦。 | - |
咸海 | 锡尔河、阿姆河这两条大河最终注入中亚最大的湖泊──咸海。咸海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按面积来说,它是世界第四大湖,但由于过度滥用这两条大河的河水,咸海的水位已急剧下降,悲观者认为它将因水源枯竭而迅速消失,由此产生咸海生态危机。 |
|
泽拉夫尚河 | 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是条重要的河流,它发源于阿赖山。“泽拉夫尚”意即“含金的”。它哺育着中亚腹地美丽的绿洲──撒马尔罕绿洲和布哈拉绿洲,没于克孜尔库姆沙漠。 | - |
卡拉铁詹河 | 阿姆河左方的一条河──卡拉捷詹河,它发源于伊朗、阿富汗高原,滋润着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绿洲和马雷绿洲。 | - |
穆尔加布河 | 中亚一条850公里长、流域面积6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约每秒50立方米的河流。她的集水面积约47,000平方公里,其中约八成是在阿富汗斯坦国境之内。 | - |
塔拉斯河和楚河 | 锡尔河的右方有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的两条河──塔拉斯河和楚河。 | - |
伊塞克湖 | 楚河灌溉着比什凯克附近的沃土,它与中亚最美丽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西岸仅3公里处擦肩而过。伊塞克湖为高山深水湖,已知最大深度为702米,在欧亚大陆的所有湖泊中仅次于贝加尔湖。伊塞克湖以其巨大的容水量影响着湖区的气候,它虽然高踞海拔1600米,但即使在隆冬也不结冻,因此又以“热海”闻名于世。 | - |
伊犁河 | 在哈萨克斯坦东西两端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伊犁河和乌拉尔河。伊犁河发源于中国新疆天山深处,全长1439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802公里,注入巴尔喀什湖。 |
|
巴尔喀什湖 | 巴尔喀什湖面积1.7—2.2万平方公里,它的奇特景观是:西半部淡水,东半部咸水,其间仅有极窄的水道相通连。流入巴尔喀什湖的至少有七条较大的河流,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作谢米列契(七河)地区。 |
|
乌拉尔河 | 乌拉尔河发源于俄罗斯联邦的南乌拉尔山,在哈萨克斯坦境内长1084公里,注入里海。里海面积37.1万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28.5米,沿岸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俄罗斯联邦五国。 | - |
额尔齐斯河 | 越出自然地理的亚洲腹地,在北哈萨克斯坦有条大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阿勒泰山区,携带其支流伊希姆河、托博尔河汇入俄罗斯联邦的鄂毕河而最终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长4248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1400公里,它河道平稳、水量充足,在航运、灌溉、城市供水方面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 - |
中亚" alt="
中亚"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0adcbef76094b369ec76c4fa2cc7cd98d109d3e?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中亚
荒漠草原
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占据从里海到天山山地之间的巨大面积。阿姆河和卡拉捷詹河之间的卡拉库姆沙漠(35万平方公里)和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克孜尔库姆沙漠(30万平方公里)是中亚最大的沙漠,地势平坦,海拔均在300米以下,大部分为沙垅、龟裂地,间有闭塞的洼地和孤山。极度干旱、贫瘠、缺少植被,如克孜尔库姆沙漠东南部就被称为“饥饿草原”。在哈萨克斯坦,草原覆盖在长1200公里的哈萨克丘陵和长达630公里的图尔盖谷地,海拔在300米左右。由于受到北冰洋湿气影响,比起中亚腹地的荒漠要湿润一些。在北部台地、丘陵与南部沙漠之间的是别克帕克达拉草原,其地貌处于草原、半荒漠、荒漠的过渡地带。撒在荒漠中的绿洲,拥有丰富的栽培植被,它的翠绿色彩在荒漠灰黄底色衬托下显得格外赏心悦目。1954—1960年在中亚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低地开展的大垦荒,使那里出现了大片农田,这是人类与自然斗争创造的新的地理景观。
荒漠草原
矿产资源
各种矿藏丰富,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品种比较齐全,煤探明储量为1624亿吨(1972年),集中分布在卡拉干达、埃基巴、马斯图兹、图尔盖、日兰奇克、楚河、伊犁河大型煤田。此外,还有铁矿、锰矿、铜矿、钾盐等矿藏,其中铬铁矿探明储量有2亿吨,仅次于南非、津巴布韦居世界第三。吉尔吉斯斯坦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特别是稀有金属汞、锑的储量可观。乌兹别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铜矿、铅锌矿、钼矿、钨矿。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此外,费尔干纳的石油以及布哈拉和希瓦的天然气有比较丰富的储藏。然而,石油、天然气的最丰富的储藏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水电资源丰富,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的水电资源达6400万千瓦。
额尔齐斯河一角
民族
20世纪初中亚的主要民族是哈萨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普什图人等世居民族。苏维埃时期,随着中亚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大量俄罗斯及其他斯拉夫人居民迁入,另外还有一些民族,如塔塔尔人、德意志人、高丽人是被政府当局以强行手段迁入中亚的。21世纪后,中亚各共和国都成为多民族国家。据苏联1989年人口统计资料,在中亚地区生活的有130多个大小民族。构成中亚五国的主要民族成分是:世居民族即各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和俄罗斯人。
人种
中亚民族中,人种构成不唯一,以下是主要民族。
民族 | 人种 |
---|---|
哈萨克人 | 为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之间的混血类型(图兰人种)。 |
土库曼人 | 图兰人种。 |
乌兹别克人 | 图兰人种。 |
吉尔吉斯人 | 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混有少量欧罗巴人种血统。 |
塔吉克人 | 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 |
普什图人 | 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 |
世界人种分布图
民族比例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阿富汗斯坦
(1996年) (1994年) (1994年) (1994年) (1990年)
中亚民族分布图
一 哈萨克48.1% 乌兹别克73% 吉尔吉斯56.5% 塔吉克65% 土库曼72%
二 俄罗斯34.1% 俄罗斯8% 俄罗斯18.8% 乌兹别克26% 俄罗斯10%
三 乌克兰4.9% 塔吉克5% 乌兹别克12.9% 俄罗斯2% 乌兹别克9%
四 德意志2.4% 哈萨克4% 乌克兰2.1% 鞑靼1.4% 哈萨克3%
五 乌兹别克2.3% 卡拉卡尔帕克2% 德意志1% 吉尔吉斯1.3% 乌克兰1%
主体民族
主体民族只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占绝对多数(2/3以上)。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斯坦1959年占30%,1979年占36%,直到1989年才达到39.7%,成为该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但仍未达到该国人口总数的简单多数(1/2以上)。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建立的是“自决的哈萨克民族国家”,对哈萨克族不占国家总人口的多数十分忧虑。2001年以来,哈萨克斯坦采取一些措施号召境外哈萨克人“回故乡”,同时有俄罗斯人、德意志人和其他斯拉夫居民迁出,哈萨克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是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景气,对境外哈萨克人吸引力不大,同时牺牲非哈萨克人特别是俄罗斯人的利益可能迫使这部分人的加速流失,这不仅会造成族际关系紧张和社会动荡,而且会对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害。2004年以后,该国正在调整其民族政策以阻止具有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俄罗斯人出走。据哈官方报道,1996年初哈萨克族已占该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即达800多万人。这意味着,自1989—1996年8年期间,哈萨克族人口增加了170多万人,即每年增加达20多万人。
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在中亚五国共约1000万,其中约600万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尤其是在城市。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几个州占有很大比重。近二三十年俄罗斯人在一些国家的绝对人口有所增加,但占共和国总人口比重却逐年下降。如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人由1970年的147.3万增加至1989年的162.4万,但人口比重由12.5%降至8%;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人由1959年的62.4万增至1990年94万,但人口比重由30.2%降至21.5%。中亚五国俄罗斯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0%,占苏联解体后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境外俄罗斯人的40%。因此,俄罗斯人在中亚各国地位问题,不仅是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民族问题,也是俄罗斯联邦与这些国家关系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国家 | 面积(万平方公里) | 人口/人(2020年) | GDP(亿美元,2018年) | 人均GDP(美元,2018年) |
哈萨克斯坦 | 272.49 | 18,776,707 | 1447.02 | 8480 |
乌兹别克斯坦 | 44.74 | 33,469,203 | 505.00 | 1532 |
吉尔吉斯斯坦 | 19.85 | 6,524,195 | 80.93 | 1281 |
土库曼斯坦 | 48.81 | 6,031,200 | 407.61 | 6967 |
塔吉克斯坦 | 14.31 | 9,537,645 | 75.23 | 827 |
阿富汗斯坦 | 64.75 | 32,200,000 | 193.63 | 521 |
其中哈萨克斯坦为特例,它领土辽阔,是其它四个共和国总面积的两倍。而乌兹别克斯坦领土虽然仅为哈萨克斯坦的1/6,但人口却比它多出近四成。现就中亚五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简史概述如下。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分别独立,成立主权国家。但是仍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联系,截至2013年,除了土库曼斯坦之外四个国家均为“独联体”(CIS)的成员。
2022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拉赫蒙、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举行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