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门堰 编辑

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门堰七门堰

七门堰,故址位于江淮腹地--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它是汉朝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七门堰不仅具有历史悠久、工程浩繁的特点,而且在水利科学上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现为安徽省级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七门堰

故址: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

所属地区:舒城县

时代:汉—清

建设沿革

编辑

七门堰景色图

七门堰在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它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余年。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始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引水东北,发展农耕,灌田8万余亩;又于东加筑乌羊、槽牍堰,谓之“七门三堰”,灌田共废,废断龙舒水,灌田1500顷。明宣德年间(1426-1435),县令刘显在进行疏浚,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制定用水办法和管理制度,人民世受其利,为纪念刘信、刘馥、刘显,于堰建“三刘祠”,勒石树碑,记三人功德。七门堰以充分利用自然陂、荡、塘、沟,形成自流灌溉网为其特征。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宜于游人。“三堰余泽”,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

尽管如此,但二千多年来,七门堰的水利是时兴时废,历尽沧桑,尤其是到了近代,由于长期战乱,加之反动当局的横征暴敛,地主大户的强取豪夺,七门堰的水利日趋凋敝,待到解放前夕,已经是摧毁殆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从1951年11月份开始动工,对七门堰进行了全面大修和扩建,至1953年底竣工。在二十六个月内,共开新干、支渠36,000米,建涵闸、斗门、水坝等一百五十六处,计完成土石方230,806方

时光流转,水灾频仍。七门三堰屡修屡废,屡废屡修。明代宣德年间,知县刘显又于龙王荡口筑石坝以灌诸堰,并“为荡十有五”,规定上五荡地区用忙水,下十荡地区用闲水,解决了因堰道过长,堰水供不应求的矛盾。由于信、馥、显三人功绩显著,当地百姓“蒙受其利,不忘其恩”,遂于堰口建“三刘祠”,刻石立碑,永作纪念。后来三堰每每修缮,较大规模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九五二年—一九五四年,共建节制、排、放水工程四十七处,抬水坝十七座,涵洞九十个,便桥二十道,使古老的水利工程呈现出崭新面貌。

一九五八年,七门堰上游的龙河口水库建成,蓄水八亿立方米,并入了世界著名的淠史杭灌区,七门堰则与龙河口水库的杭北干渠相沟通,从此得以加倍发挥效益。

文物价值

编辑
七门堰不仅具有历史悠久、工程浩繁的特点,而且在水利科学上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

明吏部尚书秦民悦在《重修七门堰记》一文中写道:“七门、乌羊、曹责三堰,分治为陂为荡为沟凡二百余所,浇灌沐邑之田至二千顷之上,譬之人身脉络自泥丸至九窍百骸下抵涌泉,无运不届者。这就是说,刘信在兴建”七门堰“时,就能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利用陂、荡、塘、沟,形成了一个自流灌溉网,这在二千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和才智。东汉末年,刘馥在重修七门堰时,不仅注意扩大灌溉效能,而且还把引水灌溉、防洪排涝结合在一起。如对乌羊堰的治理就是一例。他考虑到乌羊堰上游“沙湾之地利在泄水”则“不必治其,但当疏其委矣。”所以志书记截,“兴利莫先于七门、曹责诸堰,浅者 睿之,塞者疏之,倒灌者闸之,泛滥者堤之,则利兴矣。”这就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到了明代,经过全面更治的七门堰,已形成了苏家荡、蛇头荡、洪家荡、银朱荡和黄鼠荡等为上五荡,以三门荡、洋萍陂、八棱沟、黄泥荡、大格荡、新荡、马饮荡、焦公荡、柳叶荡和鹿角荡等为下十荡灌溉系统。把灌溉和蓄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也就是所说的“长藤结瓜。”当时,还制定了“上五荡用忙水,”(自农历八月初一至七月底称为忙水),“下十荡用闲水”,(自农历八月初一至次年三月底止引蓄塘水灌溉称闲水)的用水制度。同时还规定了用“正夫水”(即全使堰水的田亩)和“挂夫水”(以塘水为主堰水次之的田亩)的水费征收标准。虽然因为每年忙闲水区分严格,但互不调剂,往往上余下缺,常有械斗,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完善,一般能“使强者不得过取,弱者不至夫望,”所以“虽旱魃为虐,他邑则受其害,此则时栽芸耨,坐庆西成。”这就比较充分地发挥了七门堰抗旱灌溉作用。清人高华在《三堰余泽赋》中定道:“山庄日丽,葭屋云兰,田分上下,亩尽东南。谛郭公之宛转,闻燕子之呢喃。一??村村,水护烟含,伫看秧马行来行行队队,却听田歌唱去两两三三,。盖由源泉不竭,涵濡有余。惠泽灌千区恍接巢湖之水,恩波流万世若随仙令之车。”这里把当时农村现实描写得如此的一片升平,当然未必恰当,但确也描绘出了七门堰灌区农村的绮丽风光。这也说明了七门堰的水利,为杭埠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上人称七门堰为“三堰余泽”并誉之为“龙舒八景之一”是有道理的。

文物保护

编辑
1998年5月4日,七门堰被认定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所获荣誉

编辑
2023年11月4日,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下一篇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上一篇 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