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编辑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境内,最早创建于西汉,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两千多年来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农田达20万亩。
中文名: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地理位置:安徽省舒城县
所处时代:汉代
遗产名录: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七门堰灌溉渠线的规划则充分利用了地形条件,沿一定等高线行进,保持适当的输水底坡,满足自流灌溉控制水位高程,合理规划布置陂、塘、垱、渠、沟,以保证最大的灌溉范围。在建设灌溉系统时,非常注意各工程节点的总体关系,“七门三堰”和 陂、塘、垱、渠、沟各项工程节点之间的有机配合,具有朴素的系统工程思想。工程利用了杭埠河冲出谷口的水势,又利用了大别山余脉一直向东北延伸的自然地势,在江淮之间形成了一条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纵观舒城的水道,水自西南而东北地输送,形成一个自流灌溉系统。
在这种丘岗型湿地环境中,存在一万七千多个塘、荡,规模非常庞大,这种特殊的湿地系统,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有记载,“山冈之地,最宜蓄水,因高就下,可塘可堰,渟潴灌溉,利饶耕作”。在灌溉系统建设中,古人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串连十五荡,形成输水干渠,疏浚塘,荡、沟、渠,串联互通。该系统能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还能利用海绵效应,调蓄洪峰、削减地表径流、涵养水源,各工程节点之间有机配合,做到了水系连通,确保水系连通、自然、健康。清《舒城县重修水利记》称:“羹颉侯分封是邑,直走西南,见山滨大溪下,有石洞如门者七,乃分为三堰,别为九陂,潴为十塘,而垱、而沟、而冲也,灌田二千余顷,而民赖以不病。”这显示出七门堰灌区内灌溉用水具有自上而下,由河入堰,由堰入陂,由陂入塘,由塘入渠入沟入田的流态多样性。
新中国成立后,舒城县人民政府将七门堰灌区与杭北干渠沟通合并为杭埠河灌区,后与淠史杭特大型灌区融为一体。七门堰灌区的先民不辞艰辛,因地治水,严令管水,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灌溉了周围约十五万亩的农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