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 编辑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的三圣宫,属于清代寺庙建筑,抗战期间,国民党将领张治中曾在此居住和办公。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整个建筑群座东向西,由山门、前殿(前厅)、戏楼、黄金堂和左右厢房构成,双重围合式布局,结构形式以木结构穿斗式梁架为主,夯土墙人字房架为铺。占地面积553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保存完好的建筑群清晰地反映了当时原有的历史格局和面貌,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所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一处珍贵的抗战遗产资、历史纪念地和重庆市重要的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013年5月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

地理位置: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的三圣宫

所处时代:1938~1945年

占地面积:5536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编号:7-1870-5-26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迁驻于三圣宫。

抗战期间,国民党将领张治中曾在三圣宫居住和办公。

1949年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先后充当了小学教室和农舍,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2003年,中共沙坪坝区委、沙坪坝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的修复工作。同年,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土主镇三圣宫村有偿收回了土地产权。

2007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同年10月,主体工程修复竣工。

200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正式对外陈列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题写了馆名“重庆张治中旧居”。

建筑格局

编辑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暨重庆张治中旧居位于三圣宫,属于清代寺庙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处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庙字。三圣宫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53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二进院落。由山门、前殿、戏楼,黄金堂和左右厢房构成,双重围合式布局,结构形式以本结构穿斗式梁架为主,夯土墙人字房架为辅。山门为石结构,单棉悬山项,高2.5米,宽1.5米,门上刻有檐联一对,横额刻有“三圣宫”。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都旧址

文物遗存

编辑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陈列着张治中在抗战期间用来保管军事地图、秘密文件的保险箱,白市驿守备区国防工事位置要图。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张治中(1890~1969年),安徽巢县人。杰出的爱国将领,政治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相关历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武汉成立,负责政工机构的调整,干部的培养,部队和军事学校的政治教育等工作。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驻三圣宫。时任政治部部长的张治中住在三圣宫的黄金堂次间并在此办公,直至抗战胜利。

人物评价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张治中说:“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邓颖超在为《张治中回忆录》所作的序中写到:“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文白先生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将世世代代为中国人民所纪念。”

文物价值

编辑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都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保存完好的建筑群清晰地反映了当时原有的历史格局和面貌,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所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一处珍贵的抗战遗产资源、历史纪念地和重庆市重要的文化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保护措施

编辑
2003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被沙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的三圣宫。

重庆张治中纪念馆

交通信息

乘坐重庆市内公共交通295路区间2、276路、295路、247路、295路区间1至团结村站下车,步行1千米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