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柏松古城址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柏松古城址赤柏松古城址

赤柏松古城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快大茂镇西南约2.5千米的低矮二级台地上,是西汉时期的城址遗迹。

赤柏松古城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具有汉代风格的绳纹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构件,以及大量铁器、兵器、生产工具、马衔、车輨等车马具和日常生活。古城是西汉时期东北玄菟郡下辖的三县之一,其属性既具有军事要塞之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东北地区县级城市的规模。赤柏松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汉代东北史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2013年3月5日,赤柏松古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赤柏松古城址

地理位置: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快大茂镇西南约2.5千米的低矮二级台地上

所处时代:西汉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112-1-112

历史沿革

编辑
赤柏松古城,从其筑有角楼的建造风格和所用的绳纹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以及采集到的器物残片、青铜矛等文物标本推测,此城始建于汉代。根据“赤柏松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筑造规模加之参考《汉书·地理志》《奉天通志》等史书分析,古城可能是汉代玄英郡上殷台治所。另外,根据从城内发现的釉陶片、瓷片等典型的辽金时期的器物残片和明代铁剑以及明清两代的碎片判断,“赤柏松古城”自汉代以后多被沿用。

1985年,通化县文物所、集安文物所和地区文管办联合赤柏松古城址进行了探掘。

2005~2008年,作为《吉林省高句丽遗址保护方案》拓展项目,开始赤柏松古城址全面调查、测绘、勘探和发掘工作。

赤柏松古城址挖掘现场赤柏松古城址挖掘现场

2009~2011年,考古人员对赤柏松古城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在城内发现两汉时期大型院落基址,出土遗物千余件。发掘确认赤柏松古城城郭建筑的整体理念,城墙的建造方式明显区别于周边的高句丽山城,而与辽东境内的汉城非常接近。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赤柏松古城址赤柏松古城址

赤柏松古城址地处的二级台地,沿由西向东的山脊顺势而下,末端探入东侧大都岭河古河道,南侧为一大型冲沟(当地称高丽沟),在长期水流作用下,台地的东侧和南侧形成断崖。整个台地形如紧握的拳头探向河谷。山城整体上西高东低,靠近东部地势缓慢,往西、北方向坡度变陡,直至台地的制高点。经勘探和发掘,大型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内东部缓坡处。

遗址布局

赤柏松古城址布局主要依靠自然山险,台地断崖或陡坡之处即为城郭边缘、缓坡之处人工筑墙,以形成内高外低,易守难攻之势。同时合理利用三道自然冲沟,北墙外冲沟的存在限制了该墙两处角楼的直线相接,两段墙体夹角约135度,夹角豁口处当为北门所在。东城墙上的两处自然冲沟与城内的排水系统融为一体,经发掘证明,城内主体院落沟渠的排水方向分别为这两处自然冲沟,使其成为城内地上积水和山体潜水层渗水排出山城的主要通道。经解剖,城墙系在自然坡地上直接夯筑而成,并筑有墙芯,城墙和墙芯剖面基本呈梯形,墙芯可见均匀而致密的夯层,包含物以黄色亚粘土和黑沙土为主,偶见碎小山石。夯层明晰,土质致密而坚硬,夯层间可见夯窝。这种建造方式明显区别与周围的高句丽山城,而与辽东境内的汉城非常接近。  

遗迹

赤柏松古城址东部缓坡地带的大型院落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从堆积层位关系分析,该院落兴建之初即对原有地貌做了大规模改造,削高垫低以使整体趋于平坦。院落建有环墙,平面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方形,长67.5米,宽66.5米。墙基和墙体的包含物为黄褐色砂岩碎块和碎屑,堆积较为致密,建筑材质在整个院落中具有同一性。院落外南北两侧有自坡上至坡下与院墙走向平行的排水沟各一条。院落北侧有台基式联排建筑,其上有连续分布的房址四座。在南墙东西两处的转角部分还分别发现了许多板瓦和筒瓦残片,疑似为角楼设施的倒塌堆积。院内出土遗物与往年基本相同。

赤柏松古城址城内临近南墙发现上圆底方凿破基岩的水井一处,口径1.4米、深2.3米;城外山下南侧发现平面呈瓢形陶窑址一处,破坏严重难以辨别形制,窑床上摆放有陶香炉盖、陶甑、陶筒、筒瓦等烧制成型的灰陶制品。该窑址的发现,为探讨城内陶制品的来提供了有力证据。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赤柏松古城址出土陶甑、板瓦赤柏松古城址出土陶甑、板瓦

赤柏松古城址出土了大量的具有汉代风格的绳纹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构件。以及大量铁器,包括:铁钁、铁锸、铁镰等生产工具,铁矛、铁镞、铁甲片等兵器,马衔、车輨等车马具和日常生活所用的铁权、铁环、铁钉等。日用陶器有两种风格,其一为当地土著民所用的素面夹砂红褐陶,可见平底、柱形环耳等;其二为施以菱形纹、绳纹、弦纹的汉式风格的泥质灰褐陶,可见陶甑、陶壶、陶盆、陶豆等器型。进一步说明了赤柏松古城址具有显著的汉文化因素。

板瓦

赤柏松古城址出土口沿、筒瓦图赤柏松古城址出土口沿、筒瓦图

板瓦有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和夹细砂黄褐陶三种。前两种数量较多,烧造火候较高,质地坚硬,轮制。厚度一般在1.2~1.7厘米。其纹饰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瓦壁较薄,瓦头为索面,瓦身为斜向细绳纹;第二种,瓦壁较薄,瓦身上半部为素面凸弦纹;第三种,瓦身上半部亦是凸弦纹,但在凸弦纹上饰有相间距离的斜向绳纹,下半部是竖向绳纹或粗绳纹。夹砂黄揭陶,仅发现一件,烧造火侯较低,瓦体较薄,厚1厘米,瓦头为素面,瓦身饰绳纹,内侧饰有布纹。

筒瓦

筒瓦一种为夹砂灰陶,火较高,质地坚硬,瓦头厚1.5厘米,瓦体厚12厘米,素面,内侧饰有布纹,瓦檐很深,轮制;另一种为夹砂黄褐陶,火候较低,瓦体较薄,厚1厘米,瓦身为素面。

瓦当

瓦当发现一残片,夹砂红褐陶,残厚1.8厘米,纹饰不清,只见斜向凸起斜线纹。

口沿

口沿发现3件。其中泥质灰陶2件,质地较硬,火候较高,轮制,一件为平唇侈口,另一件为圆唇侈口;夹砂褐陶一件,尖唇、侈口,质地较粗,火候低,素面,轮制。

器耳

器耳1件,为桥状,夹砂褐陶。这种器耳的质地与夹砂褐陶口沿相同,有可能是一种器物的不同部位。

青铜矛

赤柏松古城址出土铜矛、瓦当赤柏松古城址出土铜矛、瓦当

青铜矛矛体扁长,单脊,在脊的两侧有槽,槽内饰有斜向的针叶纹饰,矛体长8厘米,宽2.7厘米,前锋圆锐,通长14.2厘米。銎口圆形,长2.1厘米,宽1.3厘米,深7.9厘米。发现地在古城西北300米外。

研究价值

编辑
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赤柏松古城址建筑规模和遗存文化特征、地理位置、与周围同时期城址的比较等综合分析,赤柏松古城址年代为西汉中晚至东汉早中期,其属性既具有军事要塞之功能,同时也达到了东北地区县级城市的规模。赤柏松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汉代东北史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赤柏松古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赤柏松古城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快大茂镇西南约2.5千米的低矮二级台地上。

赤柏松古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赤柏松古城址,路程约2.6千米,用时约7分钟。

下一篇 江沿墓群

上一篇 龙岗遗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