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州城山城 编辑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州城山城燕州城山城

燕州城山城,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西大窑镇官屯村,是汉至唐时期的一处城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

燕州城山城,始建于东晋元兴二年(403年),是高句丽中期建设并沿用至晚期的重要防御性城池,也是中国境内保存完好的高句丽时期山城之一,是东北亚地区5至7世纪防御性城池的重要实例。

2013年3月5日,燕州城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燕州城山城

地理位置: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西大窑镇官屯村

所处时代:汉至唐

占地面积:约 22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092-1-092

历史沿革

编辑
燕州城,为古代高句丽占据辽东时,所修建的一座军事城堡,称为白崖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攻拔了白崖城,置此地为岩州。以后辽代行政建置正式设于此地,并对城址进行补筑,名为岩州,行政归沈州统辖,为沈州(今沈阳)支郡,金改为石城县。今称“燕州城”,实与辽“岩州”有关,因音近,故衍为“燕州”。

2009~2014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燕州城山城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燕州城山城燕州城山城

燕州城山城依山而建,东高西低,呈簸箕形。城址南北长480米、东西宽440米、周长约250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城址南侧为悬崖,其他三面有石筑城墙。

城墙

燕州城山城城墙燕州城山城城墙

燕州城山城城墙用青灰色的水成岩修筑。厚薄均匀,打制方整。壁石的砌法是把大量石块打出尖锐的角,互相交插咬合叠翻出壁心,外用打整齐的楔形石块砌出墙面,全凭石块插合形成的拉力,不用泥或灰口。现存墙面仍然平整牢固,是所见山城中城壁翻石较好的一处。

马面

燕州城山城马面燕州城山城马面

燕州城山城城墙外侧共发现马面9座,分布在北侧、西侧城墙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为纵长10米、横宽8米左右的纵长型,一种为横宽8米左右、纵长5米左右的横宽型。其中北墙上的马面间距在55~61米之间,西北墙上的马面间距则在38~42米之间。

马道

燕州城山城城墙内侧发现有马道遗迹多处,发掘1座,位于5、6号马面之间城墙内侧,依城墙砌筑,筑方法同城墙,南低北高,北端修筑有台阶式踏步。

城门

燕州城山城西门全景燕州城山城西门全景

燕州城山城城门址发现两处,1号门址位于城址的西南角地势最低洼处,南临太子河。2号门址位于城址东北角,辽金时期封堵,门框线清晰可见,宽度5米,没有发掘。1号门址北侧城墙弧形向西北延伸至山崖,长12米,顶部残宽4.5~5.5米。和南面的9号马面相互呼应,形成瓮城格局。北侧城墙内侧修筑有马道,没有完全发掘,顶部残宽4.5米。南侧城墙长9米,顶部残宽5.5米,和城址南墙连接。

点将台

燕州城山城城内东南角是全城的最高点,有一近方形的围墙,南北长45米、东西宽35米、高1.7~2.7米,在围墙的北面还有一石筑方台,俗称“点将台”,登台可望全城及四周远处,台高4.3~5.7米、南北长8米、东西宽7.4米。

蓄水池

燕州城山城东壁北段的内侧(城内)有一处长方形凹坑,凿于自然岩石之上。南北长7.5米、东西宽6~7米、深0.8~1米,俗称“蓄水池”,山城内的水设施之一。

文物遗存

编辑

铁镞铁镞

燕州城山城出土遗物丰富,除大量明清时期的陶资器外,还出土高句丽到辽金时期的遗物500余件。主要为各种形制的铁镞和大量的红褐色板瓦、筒瓦和瓦当等,瓦当纹饰为莲花纹。 城门口村东坡地上,发现半圆形石碑首,碑(首)额刻“石城凤安保安寺碑”八字。证明了山城后来为金代“石城县”,即辽代“岩州”和高句丽“白岩城”无疑。

研究价值

编辑
燕州城山城为高句丽的重要边界山城,是高句丽军事防御体系的前哨,军事职能重要,是东北亚地区5至7世纪防御性城池的重要实例之一。

保护措施

编辑
1962年,燕州城山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燕州城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燕州城山城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西大窑镇官屯村。

燕州城山城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燕州城山城,路程约25.5千米,用时约41分钟。

下一篇 冮官屯窑址

上一篇 辽阳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