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冮官屯窑址 编辑
冮官屯窑址,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冮官屯,为辽金时代遗址。
冮官屯窑址是一处民窑,始于辽代,到金代为全盛时期,元代渐衰而废弃。遗存有窑址、房址、作坊址、灰坑遗迹。除大量的陶瓷片及瓦片外还出土有陶器、铁器、骨器、铜钱、生活用品及马、狗等儿童玩具,种类丰富,品种齐全。江官屯窑址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窑址之一,为研究辽、金时期北方的陶瓷生产工艺、特点及当时社会生活、中原文化对北方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辽阳的重要史迹之一。
2013年3月5日,冮官屯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冮官屯窑址
地理位置: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冮官屯
所处时代:辽、金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099-1-099
2011年,村民建房时再次发现冮官屯窑址及遗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刻派人前往保护,并对周边地区展开了调查与勘探,在冮官屯村、小孤家子村、官屯村、城门口村勘探出窑址20余座,作坊址10余座。
2013年7~11月,辽宁省考古所对冮官屯窑址第一地点进行发掘,共清理窑炉10座。
2014~2016年,辽宁省考古所对冮官屯窑址第一地点东北约200米处的第二地点进行发掘,清理窑炉1座,房址2座。
冮官屯窑址为一处民窑。不排除曾设立过管理窑厂的陶官。Y11,是典型的北方馒头系倒焰式窑炉,这种设计使得火焰点燃后喷射至窑顶,靠空气对流原理火焰倒向窑底,使得窑内热量得以均匀的散布和保留较长的时间,使窑内制品受热均匀、稳定。通过出土的大量“窑废”和窑具,发现很多瓷器装烧方法:有裸烧、匣钵装烧、套烧、覆烧、涩圈叠烧等。Y11堆积中出土数枚铜钱,其中有大观通宝(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所铸造的年号钱)、政和通宝(北宋徽宗政和年间铸造)。说明该窑址使用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末年。产品中大量使用涩圈叠烧,是金、元时期流行的装烧方法。烧制产品的器型、施釉方式、窑烧技法等诸方面反映。该窑址是金代世章盛世时期的瓷窑。
冮官屯窑址房址
窑炉Y11
冮官屯窑址窑炉空拍
通风道,位于火膛的东部,平面呈长方形,通风道现保存完好,东部用一较大白色条形石板立砌,两侧各有一块白色石块立砌组成窑门,通风道与火膛连接处有封门砖痕迹,宽0.27米。通风道两侧底部用石板平砌,上部用耐火砖平砌。长1.74米、宽1.42米、深0.4米。
火膛,平面呈半月形,南北长4.3米、东西宽0.9米、火膛底到窑床面深0.64米。火膛由西壁挡火墙、两侧火膛壁构成,炉栅已无存,周壁用不同规格耐火砖平砌而成,残存1.23米。内壁有厚0.05米草拌耐火泥。火膛底部被破坏现底部较平,为红褐细沙土。
窑室,由平面窑床和周壁窑墙两部分组成。窑床平面呈横长方形,长4.1米、宽2.74米。窑床面东部稍高,西部稍低。窑床西侧各有一个立砌圆形窑柱,残高0.2米,表面有一层厚0.02米红烧土面。窑墙用耐火砖平砌而成,内壁有厚0.05米草拌耐火泥,南侧窑墙摸泥分三次修补。后壁为烟道墙,宽0.35米、残高0.78米,两个排烟口呈长方 形,宽0.28米、高0.4米,分布在后壁墙的南、北两侧连接到烟囱内。
烟囱,平面近圆角方形,长1.18米、残存高0.85米,分布在窑的南、北两侧,烟壁也用耐火砖平砌而成,内有厚0.02米草拌耐火泥,烟囱底部较平,有厚0.02米呈白色烧结面,其下为红烧土。
护墙,位于窑壁四周的外面,距窑墙0.3~0.65米。护墙用白色较大石板与河卵石平砌而成,南侧护墙还发现有平砌的耐火砖,护墙与窑墙之间用黄色细砂内包含大量白瓷片填充,黄色细砂现被火烤呈红褐色。护墙残高0.17~0.43米,残存最多三层护墙。
冮官屯窑址出土文物
冮官屯窑址出土文物
2019年4月18日,辽阳市“冮官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辽阳市的首家私人博物馆,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以单一窑口为主题的博物馆。
辽阳冮官窑博物馆
地理位置
冮官屯窑址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冮官屯。
冮官屯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冮官屯窑址,路程约30.2千米,用时约4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