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 编辑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秦皇岛港在修建和营运过程中,曾经修建了不少建筑,形成了部分工业遗产。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秦皇岛开滦矿务局高级员司俱乐部、南山电厂、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办公楼、南栈房、老船坞、京奉铁路桥等21处近代优秀工业遗产。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多为欧式建筑风格,由当时国外设计师设计,建筑造型玲珑,细部工艺精美,它结合了秦皇岛地方特点,融进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形成了独有的时代特色。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是开滦矿务局运输及管理体系、中国近代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实物见证,见证了秦皇岛港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特别是开滦矿务局发展史、煤炭运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影响,见证了港口对秦皇岛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3年3月5日,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
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
所处时代:清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636-5-02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清政府奏准开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秦皇岛海岸已形成半岛;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唐胥铁路延伸至秦皇岛汤河和山海关,改称津榆铁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开辟秦皇岛港为通商口岸,由开平矿务局代管。
清光绪二十六年至清宣统三年(1900至1911年),港口设施建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扩建港口,从津榆汤河站修筑进港铁路专用线至码头岸壁;清光绪三十年至清宣统元年(1904~1909年),兴建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办公楼,同时建成南山饭店;清光绪二十六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0~1905年),逐步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库房—南栈房;清宣统元年(1909年)南山特等一号房建成,为历届秦皇岛经理处经理及家属专用住房。
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12~1932年),开滦联合港口格局形成。民国元年(1912年)配套修建了船坞,开平秦皇岛经理处更名为开滦矿务总局秦皇岛经理处;民国三年(1914年),码头经过续建和改造,基本上形成老港区大、小码头1至7号泊位的格局;民国五年(1916年),京奉铁路撤销汤河车站,铁路南移增设秦皇岛站(今秦皇岛南站),自此以铁路线为界,秦皇岛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民国六年(1917年)设立磅房,为运煤车过磅而修建,是港口唯一的计量中心,此后开滦矿务总局对其直接雇用的职员和少数技术工人,分别提供了一、二、三、四等住房,同年开滦矿务局在煤厂始建锅伙;民国七年(1918年),随着中日贸易的增加,日本三菱洋行、松昌洋行在秦皇岛南山设置办事处,后因故相继关闭,房屋为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办公之用;长城煤矿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港区租赁地亩修建堆煤场,由港口自备铁路岔道接轨铺设标准轨支线;民国十五年(1926年),建开滦矿务局车务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南山坡西北侧始建港口火力发电厂一座,称为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秦皇岛开滦高级员司俱乐部成立,至此港口功能初具规模。
民国二十二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33~1948年),由于战争管理易权。侵华战争、解放战争相继进行,港口管理几经更迭,港口建设未发生较大变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对港口执行军事管理后,开始改良灯塔(即南山信号台),两年后完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港口建设得到长足发展。1960年,秦皇岛港自主建设的八、九号码头竣工投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煤炭码头;1983年,与京秦铁路相配套的秦皇岛港煤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了晋煤外运、北煤南运的一条水上大通道;1985年,建成了年吞吐量为2000万吨的煤二期码头;1989年,又建成了年吞吐量为3000万吨的煤三期码头,使秦港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中转码头;1997年,年吞吐量3000万吨的煤四期码头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国家先后投资60多亿元,建成了秦皇岛至“煤都”大同的运煤铁路专线,至此形成了以秦皇岛港为枢纽和龙头的、中国北煤南运系统工程。
2002年,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对部分城市区近代工业遗产进行了初步调查。
2003年,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对近代建筑进行调查,制作了简略记录档案。2004年,随着14处近代建筑公布为秦皇岛市文物保护单位,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对现存的32处近代建筑制作了记录档案。记录档案记录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办公楼的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使用单位;建筑面积;占地面积等工作情况。
2008年,启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文物部门筹措经费,对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办公楼进行调查,绘制平、立、剖面图纸,拍摄现状照片,走访当地老人,收集有关资料等文物复查工作。
2013年,秦皇岛港西港区搬迁,港口一群近代建筑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秦皇岛对其进行了开发性保护利用。结合西港搬迁改造项目,秦皇岛编制了《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保护规划》。
南山电厂
南山电厂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电厂被日军占领后,日军又从日本移来几近报废的1500瓦旧发电机一台。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山电厂于1966年停运。2015年4月,旧址上启动筹建秦皇岛电力博物馆。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
开滦矿务局高级员司俱乐部
秦皇岛港口博物馆
南山电厂
南山电厂
秦皇岛开滦矿物局车务处办公楼
秦皇岛开滦矿物局车务处办公楼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港务局机厂院内,为英国人建造,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58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原铁瓦顶现为现浇,一层四面环廊,二层四面凉台,内有木制楼梯。1959年,为“一条龙”路港协作联合办公室,后改为港口调度室,现为港口铁运分公司开滦路港站调度楼。
日本三菱、松昌洋行秦皇岛办事处及开滦矿务局办公楼
日本三菱、松昌洋行秦皇岛办事处及开滦矿务局办公楼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
老港站磅房
老港站磅房,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开滦路。建有最大可称重40吨的轨道衡一台。当时,磅房的作用较重要,是港口唯一的计量中心,除车船对口,原车直取外,港内几乎所有车辆都要通过磅房过称,才能保证前方“供大仓”之需。磅房已废弃,窗户大门用水泥已砌严,主体保存完好。
南山信号台
南山信号台,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港务局南山山崖,为港务局南山山崖上的六角型二层小楼,又称“打旗房”。白天挂信号旗,夜间挂信号灯,并对进出港口船舶提供天气状况等信号。改建筑为秦皇岛港形象建筑,为进出港的船舶起到助航指泊作用,解放后仍发挥着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各种现代化通讯导航设施的使用现废弃。
津楡铁路基址
津楡铁路基址,秦皇岛港煤炭运输专用线,100余延长米保存完好。津榆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为港口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在此铁路段担任运营的“龙号”机车是中国较早的蒸汽机车,近年重新复制了“龙号”机车模型。
南山特等一号房
南山特等一号房,英国人建,位于南山头岸壁之上,欧式风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内设客厅、餐厅、卧室等。原为历任总经理的寓所,此处可以了望码头和锚地,作业现场情况一览无遗。
南山高级引水员住房
南山高级引水员住房,位于秦皇岛港务局院内,为当时引水员的副港务监督寇恩登、道乃侯和齐尔顿的住宅,民国十五年(1926年),齐尔顿被任命为副经理后,即不在兼做引航工作。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日本人荒木忠次郎等高级职员在此居住,解放后,仍为一些高级引水员的住宅。
开滦矿务局外籍高级员司特等房
开滦矿务局外籍高级员司特等房
锅伙
锅伙,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港务局煤场院内,能容纳6000名单身装卸工,解放前,“锅伙”曾是封建把头们用来管理码头工人的一种组织形式,这些石墙、炉渣石灰顶的锅伙房是秦皇岛港现存的最老、最简陋的住宅,现保存一般。
遗址碑
地理位置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
秦皇岛港口博物馆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秦皇岛港口博物馆),路程约9.1千米,用时约21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