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华玻璃厂旧址 编辑
耀华玻璃厂旧址,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44号 ,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
耀华玻璃厂旧址包括电灯房、水塔和水泵房。 建筑由比利时设计师设计,整个建筑为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 电灯房曾是耀华玻璃厂重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原建筑共两层,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曾为耀华玻璃厂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保障,之后成为办公用房等。玻璃博物馆主展馆就是依托电灯房旧址改造而成的,也成为了老秦皇岛片区的标志性建筑;水塔,砖石砌筑,提高后高度为23.15米; 水泵房砖石砌筑,是水塔的配套设施,欧式风格。 耀华玻璃厂旧址的整体构成,是中西结合工业建筑遗产的产物,包含了当时建筑水平的重要信息,具有较高的审美和欣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2013年3月5日,耀华玻璃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耀华玻璃厂旧址
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44号
所处时代:1922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640-5-03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民国二十五年至明国三十四年(1936~1945年),耀华由中比合办变为中日合办。此时的耀华,处于艰难困苦的时期。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耀华的生产经营管理全部被日方控制掌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本侵华战争后期,由于生产所需原燃材料供应极度困难,无法维持正常生产,再加上职工生活困苦不堪,消极怠工,暗地反抗,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同年10月23日,日方将所持股票交出,中日合办到此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耀华的日方股份由国民党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接收,接收的日股作为官股,原中方股份称作商股,耀华遂由中日合办变为官商合办。民国三十四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5~1948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百业凋敝,这三年期间,耀华始终处于生产低落、营业不振的“低谷”时期,直到秦皇岛、天津解放,耀华才重获新生。
1979年,建成压延玻璃生产线;1980年,从日本引进对辊法成型技术;1986年,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450吨级厂内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先后从国外引进了玻璃钢波纹(平)板生产线、玻璃钢型材生产线、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线、中空玻璃生产线、水平钢化玻璃生产线和真空溅射镀膜玻璃生产线;1996年,建成了代表当时行业水平的浮法示范线等。
2001年,耀华玻璃厂“退城进郊”,搬到了秦皇岛市北部的工业区。
2008年,秦皇岛市相关部门对电灯房进行过一次整体修缮加固。
2012年8月6日,由耀华玻璃厂旧址改建的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水塔
民国十二年(1923年),水塔与一号窑同时建成。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一号窑停止生产,水塔暂停运转。1955年、水塔随废弃多年的一号窑进行修缮,被纳入国民经济建设“一五”计划改建工程。1977年,为适应耀华玻璃厂生产需要,对塔身进行了加固、提升。
耀华玻璃厂旧址
电灯房
电灯房
水塔
水塔
水泵房
水泵房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
周学熙,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实业家,曾被后人誉为“中国北方工业巨子”,他与中国另一位实业家张謇齐名,被称为“南张北周”。周学熙,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周馥早年追随李鸿章,官至两广总督,也是洋务派大臣,他自幼读书,28岁中举,其后屡试不第,无奈遂绝意仕进,走实业之路。周学熙与当时政治新星、山东巡抚袁世凯意气相投,并将妹妹嫁给了袁世凯的八儿子袁克轸,结成官商同盟。周学熙跟袁世凯关系紧密,一度成为北洋相关部门的财政操盘手。
地理位置
耀华玻璃厂旧址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44号。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耀华玻璃厂旧址,路程约6.4千米,用时约1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响堂山石窟
上一篇 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