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堂山石窟 编辑
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5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洪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传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四星级森林公园。2012年11月份,响堂山风景名胜区晋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61年3月4日,响堂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响堂山石窟
馆藏地点:河北省邯郸市
所属年代:东魏、北齐至元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批号:II-7
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景区
雕刻细致的佛像
北齐时期,以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都城,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这里山清水秀,石质优良。崇尚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以便于他来往于晋阳和邺时避暑、游玩和礼佛。现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寺院也残破不堪,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佛龛雕像却保留了下来。
北齐以后,隋、唐、明各代共凿6个窟,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此外利用北齐洞窟内外岩壁 还开凿有不少造像龛,其中隋龛近50个,最早为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两处石窟均有附属建筑群,北响堂石窟下方的常乐寺遗址占地7000平方米,内有宋塔、经幢及宋至民国年间的石碑、造像。南响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楼阁、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响堂石窟外檐,于第 2窟门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述该窟始建及北周灭法等重大事件,是有关响堂山石窟营造史的重要发现。
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响堂山石窟雕塑
三壁三龛佛殿窟:有南三、五、七、北三。窟分前廊后室(南七、北三)面阔为三间四柱,明间正中开窟门,次间各开大龛,龛内雕踏山力士像,明间上部为印度式拱,次间额枋上为一斗三升拱。窟檐雕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的滴水、圆椽、筒瓦等,瓦垅上有八层叠涩基,基上浮雕大型山花蕉叶覆盖窟顶,大蕉叶拥托覆钵丘,丘上雕出象征塔刹的双层火焰宝珠。窟内平面方形、穹隆顶,正、左、右壁各开帷幕帐形龛,龛内雕一铺三尊(南五)、五尊(南七)、七尊(北三)像,窟顶浮雕莲花藻井及飞天伎乐,地面浮雕大莲花,莲花中间置博山炉(南五)窟门两侧刻大番卷草纹和连珠纹,上部刻飞天。
这种窟的形制基本上因袭了北魏后期龙门产生的三壁三龛窟(如龙门的石窟寺、魏字洞等)形式。
四壁设坛窟:分方形平面平顶(南四)和方形平面覆斗顶(南六)两种,这种窟的主要特征是四壁设环坛,坛上圆雕造像。正、左、右壁为一铺五身或七身组合,前壁窟门两侧坛上雕力士像。
这种窟形,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将它与三壁三龛窟划入一类,这种形式在北朝石窟中属于新样式。隋唐以后的龙门石窟才出现。
佛像风格
响堂山石窟景观
从东魏武定末年至北齐后主高纬时期,尽管时间较短(约20多年),佛教没有多大的发展变化,但毕竟属于改朝换代阶段,统治阶级为了表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要改变前代遗风,反映到佛教造像上也毫不例外。响堂山作为北齐皇室开凿的大窟,更多的体现了这一点。如响堂山最早开凿的北响堂第九窟(大佛洞),从《资治通鉴》的记载可以知道,(在“东魏武定五年已有石窟佛寺可供‘塞之’”),石窟的凿刻时间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之前,然而它却与同时期(或稍前)的诸多造像大相径庭,格调异趣。远的不说,将其与相距仅90公里的安阳岚峰山东魏武定四年(548年)开凿的大留圣窟相比,即可见异同。 在高氏开凿北洞以作陵藏之时,高氏父子则实际掌握着东魏的政权。从这一点上正好反映出高氏欲篡夺权位,改朝换代的野心计划。(不出三年,便将东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
这时期佛的造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面稍丰满,高鼻长目。结跏趺或半结跏趺坐于园莲座上,衣纹疏宕,成不规则阶梯状布于全身,佛衣下摆铺于座面。
声闻弟子面型与菩萨同,体态浑圆,衣式简洁明快,下身也与菩萨相似,有“曹衣出水”之风。身体比例上略显上长下短。
菩萨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浑圆敦实的体态上,其造型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如南响堂第七窟内的菩萨,面相丰圆,体态健壮饱满,腹部略隆,衣纹华丽,上著披帛,下著大裙,裙裾贴体,作出水式,头戴宝冠,宝缯下垂至肘部。另外,北响堂第九窟左龛和南响堂第一窟左龛内的菩萨,充分表现出扭躯斜胯鼓腹,重心落于一脚的特点,以前者(北第九窟左龛)为甚,这不能不承认是开启了隋唐造像那种“浓艳丰肥”“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
特别设计
响堂山石窟外景
三壁三龛窟以南响堂第 7 窟(千佛洞)保存较完整,深5.2米,宽4.6米,高3.75米。门外两侧龛内各雕一力士,窟内三壁开大龛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前壁满雕千佛,窟顶中心雕大型莲花,周绕八身飞天及宝珠,为响堂山窟顶雕刻中的精品。响堂山石窟的北齐造像,面相丰圆,体形健壮,立像如上大下小的圆柱状,衣纹轻薄疏简,紧贴身躯,已由北魏以线条为主的造型,逐步转变为以表现形体为主的新风格,有较强的质感,成为北魏到隋唐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各窟从窟龛到宝坛、莲座、背光等细部都用深浅浮雕刻出多种繁缛而极富变化的图案纹样,诸种纹样配置得宜,密而不乱,产生浓烈的装饰效果,形成响堂山北齐石窟的一个特点。
雕刻技法
被破坏的佛像
除此之外,响堂山还出现了物象外减地浮雕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代表在北响堂第九窟内,环窟室壁脚一周,雕刻题材均为供养人和博山炉,物象内没有任何雕饰,其细部的表现应用彩绘完成。此外,该窟前壁窟门两侧的“帝后礼佛图”也是采用了这种方法。石窟雕刻与壁画彩绘相结合也成为响堂山的一种风格。物象外减地浮雕的形式是继承了汉墓中画像石、画像砖的传统,应该与此窟拟作高欢陵墓有关系。
窟内景象
南响堂石窟地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景区现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分别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华严洞规模最大,高约4.9米,宽和深各约6.3米,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故称华严洞。窟内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弥陀佛净土图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释加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层的千佛洞,小巧玲珑,保存较好。窟顶外壁上方雕覆钵塔,塔端雕卷云状山花蕉叶,中雕展翅欲飞的金翅乌,钵顶雕宝珠,两侧各雕八角形宝珠顶柱。窟内三面宝坛上各龛均雕一佛两弟子两菩萨,正面龛本尊为释迦佛。洞壁广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顶微隆,中央雕莲花,周雕8身飞天,两两相对,形成各组对称的轻歌曼舞的神仙极乐世界。此窟结构严谨,雕艺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顶的飞天雕刻,都是绝无伦比的艺术珍品。
北响堂石窟位于和村村东的鼓山天宫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从左到右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迎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
北响堂石窟壁画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学术界将响堂山的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
响堂山佛像
2003年“响堂山石窟:复原和还原”得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立项并正式启动。项目的运作从两个方向同时展开:一是传统的艺术史研究;二是运用新的数字科技制作三维立体模型,为响堂山石窟和流失的石刻建立一个图像数据库。研究中,响堂山石刻和其他北齐时代的美妙艺术令美国人震撼。
200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响堂山石窟内开始数码摄影,三维扫描工作则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负责完成,工作重点是北响堂刻经洞。对三维模型进行纹理映射,把模型和照片对应、整合到一起,实现真颜色和实感,完成三维模型。通过信息处理,项目组成功找到了刻经洞北壁主要造像的头和手,以及佛台上丢失的浮雕;东壁和南壁的两个菩萨头也逐渐面目清晰。
2011年2月26日,一个名为“昔日回响:响堂山佛教石窟寺展”的特别展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赛克勒美术馆盛大开幕,展览的名字恰好和响堂山的“响”字对应,颇耐人寻味。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位于中国河北省境内的响堂山石窟开始遭受到大规模的盗窃和破坏。流散各地的精美石刻聚集一处重新展出,20世纪以来还是第一次。
1957年建立响堂寺文物保管所。
1959年,周恩来冒雨参观了南响堂,并对第七窟(千佛洞)内的飞天,伎乐等造像给予了高度赞赏,并指示当地负责人要保护好这处艺术宝藏。因此,在“文革”期间,响堂山石窟免受了灾难。
1961年,响堂山石窟正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1982年邯郸市、峰峰矿区两文物保管所合作对石窟进行全面调查实测,建立资料档案,并先后维修了窟群的围墙及殿宇等 附属建筑。
1989年开始维修南响堂石窟。
2023年8月,在暴雨中出现不同程度损坏,排查核实后将进行保护修缮 。
南响堂在峰峰新市区西纸坊,车程约15分钟;自驾车,由京深高速公路马头出口下,向西至峰峰矿区再沿邢都公路向北即至。也可乘坐邯郸开往峰峰的小公共或5路公交车,或乘火车前往。
响堂山石窟
邯郸市境内景点 | |||
世界文化遗产 | 大运河邯郸段 | ||
国家4A级景区 |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 129师司令部旧址 | 七步沟景区 |
广府古城 | 丛台公园 | 五指山 | |
娲皇宫 | 响堂山石窟 | 京娘湖 | |
古武当山 | 朝阳沟 | 长寿村 | |
古建筑 | 学步桥 | 回车巷 | 朱家巷 |
黄粱梦吕仙祠 | 弘济桥 | 七贤祠 | |
大名府明城墙 | 柳林古闸 | 圣井岗 | |
慈禧行宫 | 邱城文庙 | 济公书院遗址 | |
邯山书院 | 滏阳河西八闸 | 武安舍利塔 | |
昭惠王祠遗址 | 吕祖祠 | 八仙阁 | |
沿平寺石塔 | 峰峰玉皇阁 | 玉泉寺大殿 | |
南岗塔 | 西营井经幢 | 武安城隍庙 | |
礼贤台 | 九江圣母庙 | 常乐龙王庙正殿 | |
天青寺大殿 | |||
遗址 | 赵邯郸故城 | 赵王城遗址 | 大名府故城 |
讲武城遗址 | 邺城遗址(铜雀台) | 王郎城址 | |
午汲古城 | 邑城古城 | 易阳城址 | |
徘徊遗址 | 二祖塔址 | 牛洼堡遗址 | |
永年石北口遗址 | 龟台遗址 | 古地道 | |
东万年遗址 | 赵窑遗址 | ||
自然景观 | 九峰山森林公园 | 武安国家地质公园 | 元宝山 |
黑龙洞风月关 | 紫山 | 溢泉湖 | |
炉峰山(炉峰山景区) | 漳河三峡 | 佛趾山滑雪场 | |
天慈峰林度假区 | 佛山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 ||
园林 | 东山文化公园 | 赵苑公园 | 龙仕·公园里 |
赵王城遗址公园 | 邯郸梦海公园 | 古石龙景区 | |
太极园 | 邯郸南湖公园 | ||
石刻与石窟 | 邯郸碑林 | 朱山石刻 | 北响堂 |
千佛洞石窟 | 莲花洞 | 禅果寺遗址及历代石刻 | |
林旺石窟 | 五礼记碑 | 南响堂山石窟 | |
马文操神道碑 | 老爷山佛龛 | 法华洞石窟 | |
罗让碑 | 北丛井造像碑 | 定晋岩禅果寺碑刻 | |
赵王庙石刻 | 白家庄摩崖造像 | 苍龙山石窟 | |
庙宇、祠堂 | 大乘玉佛寺 | 定国禅寺 | 爆台寺 |
禅果寺 | 鬼谷子祠 | 狄仁杰祠堂碑 | |
邱城文峰塔 | 大名天主教堂 | 净明寺 | |
磁县崔府君庙 | 圣井岗龙神庙 | 清泉寺 | |
西戌昭福寺 | |||
博物馆 | 中华成语博物馆 | 邺城博物馆 | 邺城佛造像博物馆 |
邯郸市博物馆 | 磁山文化博物馆 |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 |
中华成语文化园 | 中国女娲文化博物馆 | ||
滏阳河 沿河景观 | 滏阳河通航 | 龙湖公园 | 柳林桥 |
劳模文化广场 | 赵国阙 | 滏阳公园 | |
罗城头公园 | 滏阳河灯 | ||
名人墓冢 | 兰陵王墓 | 毛遂墓 | 赵王陵 |
蔺相如墓 | 廉颇墓 | 乐毅墓 | |
刘伯承墓 | 左权墓 | 黄镇墓 | |
貂蝉墓 | 天子冢 | 北朝墓群 | |
窦默墓碑 | 涂氏先茔 | ||
名人故居 | 杨露禅故居 | 武禹襄故居 | 邓小平故居 |
红色旅游 |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左权墓) |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播音旧址 | 一二九师陈列馆 |
人民日报社旧址 | 将军岭(刘伯承墓等) |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 | |
邓小平故居 | 刘伯承故居 | 涉县冀南银行旧址 | |
朝鲜义勇军总部旧址 | 朝鲜义勇军纪念馆 |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 | |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 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 | ||
历史文化街区 | 邯郸道(又名串城街,包含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蔺相如回车巷、廉颇将军府、学步桥等) | ||
冰雕馆 | 广府古城冰雕馆 | ||
陨石坑 | 大陨石 | ||
休闲娱乐 | 1801 | 五号公馆 | 木星会馆 |
名人休闲会馆 | 南湖水上乐园 | 新世界水上乐园 | |
康业温泉休闲世界 | 滨水休闲酒吧街 | 美丽汇音乐会所 | |
王府花园 | 世界印象商务会所●茶餐厅 | 邯郸文化艺术中心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