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内山灯塔 编辑

山东省青岛市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内山灯塔游内山灯塔

游内山灯塔,又称团岛灯塔,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团岛西南角,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民国八年(1919年)重建,是胶州湾海域启用最早的灯塔之一 。

游内山灯塔为八角形砖石结构,共三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15.4米,灯高24米,并有机房等附属建筑 。游内山灯塔不仅是船舶进出胶州湾的重要助航和定位标志,也是青岛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2006年5月25日,包含游内山灯塔在内的青岛德国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游内山灯塔

地理位置: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团岛西南角

所处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游内山灯塔始建 。

民国三年(1914年),日本对德国宣战并攻占青岛,游内山灯塔毁于战火。

民国八年(1919年),游内山灯塔重建 。

1955年,游内山灯塔更名为团岛灯塔。

1960年,游内山灯塔将原雾笛设备拆除,更换为电雾笛 。

建筑格局

编辑
游内山灯塔为八角形砖石结构,共三层,地下一层,建筑总高15.4米,灯高24米,并有机房等附属建筑 。

游内山灯塔游内山灯塔

主要建筑

编辑
游内山灯塔塔身涂黑白两色横纹,正门向北,地下室为机房和仓库。内有螺旋式花岗岩石楼梯直通塔顶,水式铜管扶手。三层为灯室,内为环周玻璃窗,外有铁制环形露天平台,中部有德国制造大型水品石折光鼓形透镜,射程可达15海里,并装有电雾(钟)号 。

游内山灯塔

历史文化

编辑

“海牛”叫声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海边有个渔家小伙叫大牛,小时候父母相继去世,靠乡邻接济长大。长大后,大牛身体强壮,力气惊人,每次出海打鱼,都收获颇丰。为了报答乡邻的恩情,他每次出海回来,都会将所得分给大家。村里有个恶霸名叫“鲨鱼嘴”,看中了大牛的本领,想让大牛为他赚钱,遭到了拒绝,便怀恨在心,派人将大牛捆绑起来,装进袋中,扔进大海。东海龙王深知大牛善良能干,就将大牛变成了海牛,封他为镇守海口的大将军。于是,每逢大风浪和大雾天时,海牛就会发出“哞哞”的叫声,为渔船指引方向 。

其实这头所谓的“海牛”就在游内山灯塔内,是一套复杂的设备,也就是雾号,或者雾笛。最早德国时期就装有雾号设备,作为海上的警示器,和海面上的灯塔作用一样,当港口及附近海面飘起浓雾时,以发出鸣叫的方式,提示船舶进港,警示航船注意礁岩方位,确保进出港口的安全 。

文物价值

编辑
游内山灯塔不仅是船舶进出胶州湾的重要助航和定位标志,也是青岛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文物保护

编辑
2006年5月25日,包含游内山灯塔在内的青岛德国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游内山灯塔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团岛西南角。

团岛

交通路线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距离游内山灯塔约12.6千米,驾车约2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