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海英式建筑 编辑
威海英式建筑,又称威海老洋房,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后修建了既有欧式风格又有中式元素的建筑群,被称为威海英式建筑。
甲午战争之后,英国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从日军手里接管威海卫,英国人占领威海卫及刘公岛的中后期,将这里辟建成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度假和疗养地,为了英国海军官兵及其家属在此休憩度假,英国军方在此大兴土木,同时世界各地的商贾达官贵人也在此经商、购地和置业,威海英式建筑按功能不同分为官方建筑、宗教建筑、商用建筑、避暑建筑和军事建筑等五类,主要分布于刘公岛及威海湾沿岸。 威海英式建筑是英国对威海卫殖民历史的见证和产物,具有重要的建筑技术史料价值,是外廊式建筑的“化石式”遗存,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特征鲜明且保存相对完整的优秀近代历史建筑群。
2013年3月5日,威海英式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威海英式建筑
地理位置: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
所处时代:1900年、1901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778-5-171
别称:威海老洋房
威海英式建筑群
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英国政府被迫向中国交还威海卫,却又继续强租刘公岛十年,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威海英式建筑群
威海英国领事馆旧址
威海英国领事馆旧址(Weihai Yingguo Lingshiguan Jiuzhi)位于威海城区北部,北山路两侧。威海英国领事馆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现存建筑三处,主体建筑位于北山路西侧,是一座英式建筑风格的二层楼,高约18米,青瓦四面坡屋顶,南西两面有石柱拱式回廊,原为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华务司的寓所。北山路东侧两处附属建筑,原为下级军官宿舍,1930至1938年间为英国驻威海领事馆领事住宅。
华勇营旧址
华勇营旧址(Huayongying Jiuzhi)位于威海城区北部,北山路西侧。华勇营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一座欧式二层楼建筑,木石结构,铁瓦坡屋顶,东部为四层钟楼,为英国殖民当局在威海招募中国人组成的华勇营(又称中国旅、中国团队)旧址。
医官长官邸
医官长官邸是刘公岛英军最高长官——医官长的官邸,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当时在刘公岛上设独立的行政区,其最高行政长官为医官长,负责岛上军事统筹、卫生、医疗等事务。
英驻华舰队高级军官避暑房
英驻华舰队高级军官避暑房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建避暑用房,英驻华舰队高级军官避暑房是刘公岛上早期的英式建筑之一。
宽仁院旧址
宽仁院旧址(Kuanrenyuan Jiuzhi)位于威海城区中部偏东,海滨北路南段西侧。宽仁院旧址属西式建筑,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商和记洋行在此建别墅,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经过扩建后,成为天主教慈善机构所在地,名宽仁院,占地面积约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6平方米,由主、副两座楼房组成。
康来饭店
康来饭店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刘公岛上现存最大的欧式建筑群。康来饭店由英商邓肯·克拉克投资建造,占地1.4公顷,建筑面积3287平方米。
邓肯·克拉克
邓肯·克拉克,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苏格兰,早期来中国先后在上海海关和芝罘海关供职,英租威海卫之后,辞职举家迁移威海卫经商,他经营的康来洋行,是威海卫最大的军需供应商和旅游服务商。民国十九年(1930年),邓肯·克拉克年迈回国,爱德华港一侧的国王饭店和刘公岛的康来饭店分别由其两个儿子D·克拉克和张·克拉克经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本军队占领威海卫,两个儿子舍弃饭店相继回国,国王饭店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被撤退时的日军用炮火炸毁,而刘公岛上的康来饭店保存完好。
地理位置
威海英式建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刘公岛及威海湾沿岸。
威海英国领事馆
交通指引
威海市政府距威海英式建筑群1千米左右,驾车约3分钟到达,可步行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