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善寺大悲殿 编辑
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庙街道办事文庙社区崇善寺街9号。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晋王朱纲(朱元璋的第三子)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在白马寺旧址上建筑新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构建筑。
崇善寺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通高近20米。前檐明、次间设四抹方格隔扇门,梢、尽间设隔扇窗,对研究明代皇家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崇善寺大悲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崇善寺大悲殿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庙街道办事文庙社区崇善寺街9号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882-3-18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白马寺竣工,改名为崇善禅寺。
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
崇善寺大悲殿
崇善寺大悲殿在原先寺院的整个布局上自成格局,左右配以厢房,前置山门。山门合理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在三道砖券门的上部,用仿木结构手法处理,虽单而不薄。门前两侧洞门分列,供东西向甬道穿行。
建设疑云
关于崇善寺建寺的年代,过去曾有多种说法,寺内所存明永乐十二年九月(1414年)“建寺缘由”匾记载:“晋恭王殿下为母后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于洪武十五年八月初十日升霞,无由补报,罔极之思,洪武十六年四月,内令,差永平侯奏准,建立新寺一所。”据此,该寺建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是为确凿年代,其它诸说当可摒弃。
崇善寺
崇善寺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更名崇善寺。崇善寺坐北向南,据记载东西290多米,南北570多米,以东西门间的甬道分寺为南、北二部,南部是仓、碾、园等,北部为寺的主体。主体部分在天王殿北以回廊构成庭院。重檐庑殿顶,下承二层白石台基,与后殿间以廊连接,成为工字型殿宇。在庭院的东西,隔着夹道各有八个院落,夹道前后有门,另在主殿前东西配殿各以走廊与东西院的两座大殿连接,也成为工字殿的形制,主院廊院的北部隔着夹道有大悲殿等三院。
崇善寺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的典型之一。它与前期建筑比较,具有一定的嬗递发展关系,如廊院制度,东西小院与主体廊院的关系,主院与小院以夹道联系等。再以北京乾清官和东、西六宫的关系和崇善寺比较,也可看出有近似之点。建筑手法及个体之间的呼应则是宋以来大型建筑的常用手法。殿基大多采用回廊制,说明这寺的布局和造型仅次于宫殿一等。遗憾的是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
保护范围:北、东北、西北。均至崇善寺大悲殿屋檐外10米,东至太原文庙东厢房外5米。西至太原文庙西厢房外5米,南至文庙巷路北。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规划路,东至文庙巷路西,南至保护范围外40米,西至狄梁公街路东。
地理位置
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庙街道办事文庙社区崇善寺街9号。
崇善寺大悲殿
交通指引
太原市内乘坐公共汽车9路、73路、81路内环、410路、410支路、615路、619路、816路、826路、829路、843路、863路、869路、915路、915路区间、K814路,建设北路五龙口街口站下车步行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