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尧庙 编辑

山西省清徐县境内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徐尧庙清徐尧庙

清徐尧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为古代陶唐城(尧城)所留遗迹,是后人为纪念帝尧而修建的庙宇,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

清徐尧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70米,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仅存帝尧殿;西轴线由南至北有倒座戏台、娘娘殿,东西两侧分别为四星楼、狐仙楼。其中帝尧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帝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平面为正方形,重檐歇山顶。

2013年3月5日,清徐尧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清徐尧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约 42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886-3-18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徐尧庙创建年代不详。

金天会三年(1125年),重建。

据《太原府志》卷十四载:帝尧庙在县东三十里尧城都,元至正年(1341~1367年)重建。

明、清,屡有修葺。

尧殿外景尧殿外景

建筑格局

编辑
清徐尧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70米,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仅存帝尧殿;西轴线由南至北有倒座戏台、娘娘殿,东西两侧分别为四星楼、狐仙楼。其中帝尧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清徐尧庙清徐尧庙

主要建筑

编辑

帝尧殿

帝尧殿内顶帝尧殿内顶

帝尧殿,亦称无梁殿,建于砖砌方形台基之上,通高约12.4米。面宽、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下檐斗栱五踩单翘单昂,上檐斗栱五踩双翘。殿内无柱,用檩、枋、斗栱构架叠置三层,底层、中层为正方形,上层为斗栱密布的八角形藻井,顶绘道教八卦阴阳图案。殿周围廊共设廊柱20根,廊柱斗拱五踩单翘单昂,上层檐下斗栱五踩双翘。明间装修六抹格扇四扇,次、稍间装修六抹格扇两扇。殿内塑帝尧坐像,文武丞相胁侍两旁。

帝尧殿有一些奇特之处:

其一,梁架精奇。站在殿内张望,看不到大梁和椽付,只有一座攒花藻井,人称“无梁殿”。殿内没有常见的金柱(用于支撑的柱子),也没有设天花板,藻井用斗栱出跳的形式攒成,最终形成藻井遮挡住了上层的所有梁架结构,使得其上层非常神秘,是大木作结合小木作缔造出的古建精品。

其二,似殿非殿,似亭非亭。帝尧殿平面近方形,外看是一座殿,从空中俯瞰却是一座亭,四四方方,四边有副阶周匝的插廊,似殿非殿,似亭非亭。

帝尧殿帝尧殿

娘娘殿

娘娘殿又叫“圣母庙”,在西院里,是一个半封闭的四合院,正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里面供奉着尧舜的母亲塑像。梁架上墨书尽染,书写的皆为扶梁施银功德之事的木质“功德碑”。

戏台

戏台在娘娘殿对面,坐南朝北,素瓦卷棚式三开间,立于砖制高台上,其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1995年在清代遗构基础上又进行了重修。枋额敷满彩绘,栱眼壁饰有吉祥花卉,雀替为活灵活现的双龙,上面悬挂牌匾曰:“昭裕楼”。

戏台戏台

历史文化

编辑
尧,姓伊祁,名放勋,为传说中的氏族部落首领,曾先后被封为陶侯和唐侯,史称唐尧,又称陶唐。他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推广水井,促进农耕,实行禅让,开启了中国古老的政治文明,被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相传,尧城是距今4000年前帝尧时的陶唐城堡。后世为祭祀尧的功德,在当时帝尧居住的茅屋基地上修建了帝尧庙,又筑城砌墙,并在城周两岸遍栽绿柳。古时曾为清八景之一,谓之“陶唐古迹”。

文物价值

编辑
清徐尧庙建筑保存较好,帝尧殿建筑形制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编辑
2004年,清徐尧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徐尧庙国保碑清徐尧庙国保碑

2013年3月5日,清徐尧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以围墙为界,北至围墙外20米,东、南至围墙外10米。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清徐尧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

尧庙

交通信息

乘坐太原市内公共交通910路至尧城村招呼站。

下一篇 古交千佛寺

上一篇 晋源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