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山开化寺遗址 编辑
蒙山开化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
蒙山开化寺遗址分为上下寺,蒙山为上寺,下寺在古晋阳城内。由晋阳古城西北行,进入开化沟,沿沟西行抵寺底村,村后山坡上即为开化寺遗址,现存二座左右并列的北宋修建的方形砖塔,称之为连理塔。村西北有一条冲沟,沿沟行500余米,至沟尽头登山,即为蒙山大佛所在“大肚崖”。蒙山大佛属于摩崖敞口式大龛,居蒙山近山顶处,系利用陡直的崖面开凿而成,龛前建木构大佛阁。蒙山开化寺遗址在世界石窟史、佛教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
2019年10月7日,蒙山开化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蒙山开化寺遗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
所处时代:北齐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013-1-01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北宋建释迦、如来二砖塔,均为方形,基座相连,故称连理塔。其外形俊美雕造秀丽。
蒙山开化寺遗址
蒙山开化寺遗址
连理塔
蒙山开化寺遗址连理塔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大佛被重新发现,但佛头已遗失。现在的大佛头部为后人新凿的。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照比例计算,加上佛头高度,大佛原本高度约为46米。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状尚在。遗迹北面存有一龟跌碑已失。佛兔西侧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阁时嵌入梁擦所用。大佛龛外东侧,崖面上还有一块摩崖碑刻和两个洞窟的遗存。在世界石窟史、佛教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
蒙山大佛
佛阁遗址
佛阁遗址
大佛龛
大佛龛平面略呈半椭圆形,敞口,露顶式。面宽29.60米、进深17米。大佛所在岩体属黄色砂岩,质地疏松,大佛风化崩塌情况较为严重。现佛头已遗失,大佛双肩宽平,肥胛厚胸。因风化剥蚀服饰衣纹已不可辨。现胸部尚存数排小方孔,系五代重妆大佛时所留遗迹。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2007年当地有关部门重新塑造佛头,加固佛身。莲座为石条砌筑,宝装覆莲部分保存稍好。束腰处有11个龛。据测量佛座高4.52米、佛身高27.68米、新造佛首高12.4米、总高44.6米。
佛阁
佛阁依佛龛建造。中间为面宽五间,进深2间,其中明间宽5.35米,其余宽5米。阁内金柱为宝装覆莲柱础,中央圆形直径0.94米,后排为方形平柱础,边长1.17米。中央三间檐柱设门墩石。阁内方砖铺地(边长34厘米),为最晚重修的遗迹。两侧依山势各建面宽3间,进深5间的建筑,柱网排列与中间五间一致,因此,可以推测佛阁的整体结构为面宽11间,进深5间以上。
佛塔
佛塔,目前为残存方形塔基,边长4米、高近1米。根据地面因地震形成的宽0.3米的裂隙,可知,佛塔毁于地震。条石为基础,上为砖筑包边,内砌石块,中心砖筑小地宫。
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阁形制的重要实物资料。佛阁柱础保存完好,覆莲柱础和平柱础具有北朝的特点,可以推测李克用之重建,系在原有建筑基础加于营造,清晰的柱网结构反映了北朝佛阁建筑的特点。又佛座之上,大佛双腿两侧保留有长方形的柱础石,系山体岩石雕凿而成,而且与阁内两侧柱础在一条纵线上,据此推测,大佛雕造完成后,北齐时期就建有佛阁。
地理位置
蒙山开化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事处寺底村。
开化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晋源区人民政府开车大约24分钟,路程约10.8千米。
公共交通:从市区乘坐310路换乘329路,即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