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曲轩辕庙 编辑
阳曲轩辕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东,占地面积1519.36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阳曲轩辕庙,为纪念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而建,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建。阳曲轩辕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庙院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建有正殿、献殿、戏台(兼作山门),两侧为耳殿、配殿、东掖门及东列殿。西耳殿局部坍塌,东耳殿存基址,东西配殿前桥墙被改制。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阳曲轩辕庙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寺院布局与建筑风格,文物建筑与附属文物真实性、完整性较好,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9年10月7日,阳曲轩辕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阳曲轩辕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东
所处时代:明清
占地面积:1519.36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243-3-04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阳曲轩辕庙,碑文记载,清代有修葺。
2019年,主要对阳曲轩辕庙正殿、过殿、戏台以及二进院东西配殿、一进院东列殿、院面与围墙等地进行了全面的保护性修缮。
阳曲轩辕庙
戏台
倒座戏台
倒座戏台(下为山门),明代建筑。砖砌基座,木构楼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卷棚歇山顶,前檐中间两柱明显外移,斗栱三踩单昂。
献殿
献殿,清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三踩单昂,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搭前后檐。斗栱和拱眼壁施有彩绘,殿内东西山墙上残存有壁画10余平方米。献殿东西两侧为二进院门。
正殿
正殿
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建于高约0.5米的台基上,殿前附建宽敞月台,月台三边及踏跺两侧的螭子石完好剪边,可见月台三面曾围绕栏杆。正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劄牵后乳栿用四柱;四椽栿向后延长至后乳栿上兼做劄牵;殿内后槽设二金柱,柱头装设了阑额和平板枋,并置七朵五铺作枓栱,其后尾又转化为四铺作。这些枓栱不承重,为装饰。
阳曲轩辕庙石刻
阳曲轩辕庙,殿内山墙绘12幅药王坐像,东配殿内壁画分别为《龙王布雨图》与《三国演义故事》。另保存有明、清石碑7通,另有残碑、石幢、石塔等残件。
药王坐像壁画
药王坐像壁画
龙王布雨图壁画
龙王布雨图
三国演义故事壁画
三国演义故事壁画,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构思新颖,线条细而刚劲。画面均以连环画的手法处理了多个三国故事中的精彩场面,其中不乏“群雄逐鹿/兔”“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怒鞭督邮”“煮酒论英雄”“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刘备娶亲”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轩辕,古代黄帝的名字。黄帝(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的农历是三月初三。黄帝,为古华夏部落的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黄帝还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少典:华夏族,汉族先祖之一。也称有熊氏,是伏羲与女娲之子。《国语》载其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附宝:是有蟜氏部族的女子,为姒姓)。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轩辕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地理位置
阳曲轩辕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西殿村东。
轩辕庙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阳曲轩辕庙,路程13.2千米,用时约2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