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城墙 编辑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
平遥城墙高约12米,平均宽5米,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东城墙顶部有点将台。城墙上72堞楼,3000垛口,寓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蕴含丰富儒家文化内涵。古城墙集防御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池典型特点,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是平遥古城重要的载体。
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3日,平遥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文名:平遥城墙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3-0060-3-00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初,退居漠北的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不断伺机南下扰犯。为了有效地抗击和防御北元的进犯,明朝在山西的大同、太原、偏头关三处驻扎了数以十万计的重兵,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新加修了平遥城墙,并把周宣王时的纯夯土城墙外表全部用砖砌筑,从而使西周时“九里十八步”的狭矮土城墙扩展为“城周十二里八分四厘”的坚固砖城墙。
清咸丰元年(1851年),平遥城中二十四位最著名的商人出资重修平遥城墙。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据平遥后,城墙始遭人为破坏。东城墙南段,弹痕累累。到1948年,6座城楼被拆毁,在旧址上建起碉堡;4座角楼被拆,夷为平地;72座敌楼残存仅三;全城半数以上的马面里外挖通,筑起射击孔洞;下东门瓮城之重门改为西向。
平遥城墙
瓮城
平遥城墙
城楼
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
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点将台
平遥城墙
护城河
护城河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马面与敌楼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明隆庆三年(1569年),增至94座,明万历三年(1575年),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太和门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名称由来
据山西《平遥县志》记载,西周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曾驻兵于此,原为夯土城垣。平遥,远古时期为帝尧的封地,史称“古陶”。春秋时置中都于此。汉置京陵县并筑京陵城。北魏时因避魏武帝拓拨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并筑城池。
传说轶事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静卧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突出了长生不老、固若金汤的寓意。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有如龟背上的寿纹。传说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寓意:南门(迎熏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可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南门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门(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经此流出;东西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和上东门(太和门)的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之三足向前曲伸,惟有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城之时,怕“龟”爬走,而将其左后腿拉直,并用绳索拴在城东8千米处的麓台塔上。古城筑城作龟形,概出自远古时代以龟甲卜宅相地的滥荡,加之龟在民间信仰中为一灵物,是长寿永久的象征,以城市附会龟形,取其吉祥之意,以达成一种良好的愿望。
平遥城墙形体高大浑厚、雄伟壮观,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建筑,仍屹立在古城平遥,本身就说明了从事这一伟大工程的工匠师们已经掌握了从总体布局、城墙上各类建筑单体造型、墙体几何图形尺寸的选择到墙体结构和排水设施等一整套设计理论和严格的施工管理办法。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连同近年修复城墙以来发掘的遗址,都为当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平逼古城墙军事防御体系和相应的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综述
平遥城墙的最大特色是内部用土夯实,外表全部用砖砌筑,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夯打而成。
基础做法
平遥城墙的基础做法是用自然土夯填,其槽宽为墙底宽的1.2~1.5倍,基础露明地面0.30~0.50米,外墙基槽宽3~4米、深1米,底层为夯实的黑黏土,其上铺条石两层,条石间以铁铸件连接。
墙体做法
平遥城墙的墙体做法是内筑夯土、外包砖砌体。明代墙段的夯土层中曾发现有木栓,直径0.06~0.07米,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3米,每2米为一层,在清代修筑的墙体中没有这一做法。夯墙全部由人工夯筑,圆夯、夯窝直径0.15米,深0.02~0.03米,夯层为0.12~0.15米。
夯土墙的外侧包砌有挡土砖墙,平遥城墙墙体砖规格为0.35x0.17x0.77米,均为手工青砖,砌法为一顺一丁,纵横平铺,灰浆是石灰膏,内层1:3石灰砂浆砌筑,挡土墙内侧每隔5~6米筑有0.53x0.8米的砖砌内垛,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0.87米、0.7米、0.53米,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的三分之一,与夯土联结为一体。挡土墙收分为15%~20%。
马面做法
平遥城墙每隔40~60米间筑有一座突出墙体的墩台,俗称马面,平面作方形或长方形不等,其砖规格是0.29x0.14x0.53米。马面之正侧均有收分,正面坡度为15%~17%,侧面坡度6%~7%,砖砌体的厚度为0.6~0.7米。
挡马墙与女墙
平遥城墙顶部一律为平铺海墁,海墁以下为20~30厘米厚的3:7灰土,散水于里墙,砖砌散水宽2~2.5米,通过砖砌排水沟槽流人城内马道墙根,水沟槽顶部与底部各现浇1.5x1.5x0.15米水泥板一块,表面铺砖掩埋,提高防渗力。另外,城墙外部墙脚筑有1米高的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宽2~5米,台阶面层为半砖侧铺,排水坡度为5%~6%。
1979年底,国家对平遥城墙实行全面保护,开始大修,并逐年拨款,逐段修复。
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平遥城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到1993年,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了修复保护力度。平遥城墙累计投资550多万元。
1997年12月3日,平遥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理位置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平遥古城墙
交通信息
飞机:如果想乘坐飞机前往平遥,一般先飞至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从太原市再转乘长途客车或火车前往平遥,不管是乘坐长途客车或者是火车,都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从机场出来的机场集团公司站乘坐201路可以到达太原建南汽车站、太原汽车站以及太原火车站,从此三处出发均可直达平遥。
火车:平遥火车站位于古城的西侧,离古城西北城角仅300米。到达平遥的火车都是过路车,除山西省内城市外,从这里乘坐火车出发还能够直接到达北京、重庆、广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兰州、唐山等地。
客车:平遥古城公路比较发达,不过由于平遥汽车站主要运营省内线路,所以从太原中转客车去平遥最为合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