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文庙 编辑
平遥文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仍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包括东学、西学和居中的庙区,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
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
2001年6月25日,平遥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平遥文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隍庙街67号
所处时代:金至清
占地面积:35811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5-0240-3-04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平遥文庙
平遥文庙曾经历过三移其址的风雨。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平遥县志》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时任知县王凝命上任祭拜孔庙后说,文庙隔街背对着“太子寺”,太子贵为储君,而孔子再高贵也属臣僚之列,臣庙居于君寺之前,有悖礼制,大不敬也!便强令互换,文庙改做太子寺。”其实,太子寺是一佛教寺院,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而得名,与儒教之文庙纯属风马牛不相及。这位王知县是云南昆明人,赐进士出身.可谓孔子的“高徒”,却如此迂腐。县士绅虽明知荒唐,却畏其权势,不敢与之争,哭笑不得。“荒诞鄙俚最为不经,侮圣亵贤,不知其意之所在,相沿数十年,生儒抱恨不能更定。至康熙十四年知县柏乡魏裔悫至,询得其由,按图考察,慨然兴作,祥具各宪,仍以故寺为寺,而建新庙于旧所,阖邑称快。”(《平遥县志-学校志》)这样,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由知县魏裔悫(直隶柏乡县举人)移改。平遥的一件“糊涂官办糊涂事”的千古奇案,自此方得了结。
平遥文庙
平遥文庙历来为县学所在,直至清光绪末年废除科举后,县学才停,改办为“平遥县实业学校”,开始了新学。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一些商贾财东捐资在文庙办起了“平遥励志中学校”,县长郭学谦还题写了校名门额,后改为官办平遥中学校,迁址到察院街。
1950年,太岳中学同平遥中学合并,校址又设在文庙,其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只拆除了棂星门、西学、省畜所。
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平遥中学于2003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影壁
影壁,为磨砖对缝砌筑,上雕有檐、脊、斗拱,下雕有须弥座,所以称为砖雕影壁。一般的砖雕影壁都是在壁心当中雕刻一幅主体图案,而平遥文庙的这面砖雕影壁却是将壁心做成可以穿通的月洞门式。
棂星门
棂星又叫天田星,也可称为灵星。平遥文庙的棂星门是一座斗拱牌楼式的木结构门。这座门平常都是关闭的,只是在重大祭祀活动或贵宾莅临时才开放,平时出入走两侧的便门,东边的便门。为“广大门”,西边的便门,为“高明门”。北宋时,棂星门作为仪门的一种被移用于孔庙, 意思就是说要以尊天的规格尊重孔夫子,这样一来,使崇儒尊孔的思想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泮桥与泮池
平遥文庙的棂星门内有一湾水池与一座白玉拱桥, 池为泮池,桥名拌桥,两者是每座文庙内必设的。平遥文庙的泮池主要为砖砌,泮桥则是下部为砖,上部是汉白玉石,桥身拱起,轮廓曲线优美,与池形相映成趣。
大成殿
大成殿,建在1米高的大台基上,面阔5间,通面宽25.82米,进深5间,总进深24.3米。单檐歇山顶,简板瓦覆盖,琉璃脊饰。柱有侧脚升起,角柱处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檐柱直径0.47米,高5.11米。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搭牵乳栿 ,用六柱。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草栿以下设天花板,中央置藻井。天花板以上的构件高宽之比为3:2,其表面加工粗糙而简朴。屋架举高7米,与前后檐椽水平距离之比为1:37,略低于宋《营造法式》之规定。斗拱有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而补间铺作以大斜梁代之。柱头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铺作总高227.5厘米,合柱高之2/5强。出跳总深169.5厘米。每两柱头铺作之间,有一长大的斜梁,外端搭于罗汉枋之上,以承托撩檐榑,后尾则安置在内槽的柱头枋上,此件代替了补间铺作。殿之当心间的两缝间,采用减柱手法,仅置中柱两根。在东、西次间的两缝位置上各砌南北向隔墙,厚约1米,殿内北部砌东西向隔墙,与前者联为一体,形成倒凹平面。在殿之东、西、北三面均有檐墙,正面两梢间筑槛墙、设窗,墙厚达1米余。明、次间正面为隔扇门。殿前接月台,青石栏杆环绕。月台中央的寿字纹拜石及台的御路石团龙图案彰显早期的造型风格。
祭孔仪式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平遥文庙为振兴文教、养育人才之所,庙区左右“东学”、“西学”之设,古已有之,一以贯之。清道光年间建立在明伦堂背后的“超山书院”,在平遥古代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旧时每逢“春秋上丁”(每年二、八月上旬的丁日),总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相沿成俗。
相关人物
刘三元
刘三元,字聚奎,明崇祯庚午科(1630年) 举人。为人正直,初授河北栾城县知县,在任时以发展农业推广纺织为首要任务。当时栾城百姓不习惯种小秋作物,刘三元从平遥带去荞麦种子,进行示范性种植,并推广全县,百姓获利甚多。栾城人不会纺织,刘三元造纺车及布机,并让夫人亲自教授百姓纺织技术。使当地“野无旷土,人以织纺为生,公之泽业。”后升任兵部车驾司主事兼户部事,后升宁远(今辽宁兴城)宪使。刘三元在栾城十分注重抚残赈贫,个人出钱施粥救灾。振革积弊,善于练兵,有盗警就亲率役众前往缉捕,他有一句名言:“官如秋水,民尽春台。”
地理位置
平遥文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隍庙街67号。
平遥文庙
交通信息
行车路线:
大运公路从境内穿过,距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开封、洛阳都仅有数小时的车程。
太原到平遥:走108国道或大运高速,全程110公里。
北京到平遥:北京—京石高速—石家庄—石太高速—太原—大运高速—平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