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寿寺 编辑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千米处的静升镇苏溪村。 资寿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葺完善,存有均为明代建筑。
资寿寺坐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院落布局完整,总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全寺由三组建筑构成,主体建筑呈轴对称格局,自南向北中轴线上有仪门、天王殿、大雄雷音宝殿;左右两侧及两房为弥陀佛殿、药师殿及弥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二郎殿;天王殿左右为钟楼、鼓楼。寺院的东南角有关帝庙、戏台;西北角有方丈院、禅堂院、藏经楼等。主殿大雄宝殿内,北侧供奉三身佛坐像,即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2001年6月25日,资寿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资寿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千米处的静升镇苏溪村
所处时代:明
占地面积:17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8:00—19:00
门票价格:15元/人
编号:5-0246-03-5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宋代,重修资寿寺。
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资寿寺。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行大规模的补葺完善,现存建筑均为明代建筑。
资寿寺
影壁
资寿寺内有八字形影壁,壁上大书“资寿寺”三字。
壁画
资寿寺的大雄宝殿、药师殿和水陆殿内有明代壁画。壁画集中于东西两壁,其中东壁绘有“东方三圣”,西壁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说法图。东壁画面的中尊为大医王琉璃光药师如来像,如来身穿朱红袈裟,手捧一个药钵,结珈跃坐于须弥座上。两侧胁侍的是日光、月光两位菩萨。此外,画面中还绘有天王和日天、月天护法,有王公捧经奉佛,达摩祖师尾随其后。
西壁画面中,中尊为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跌坐于须弥法座上。佛像为白色,身着朱红袈裟,双手捧法轮作说法印,法轮呈圆形,宝相庄严。释迦牟尼佛的两侧,可以看到文殊和普贤菩萨手捧如意和经卷,头戴华冠,身着长裳,结珈跃坐。在佛座前的两侧,二菩萨手捧花和仙山胁侍。佛座前面一侧,还可以看到关羽头戴武冠,身穿绿色蟒袍,持刀而立,庄重威武,关羽前面为手捧果盘顶礼膜拜的两位童子。在壁画的南侧下隅,据说是唐太宗奉佛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侏儒顶着香炉前行,武士抱着盒子护驾,唐玄奘则手捧着经卷跟在后面。
药师殿的东、西两壁绘有菩萨和天龙八部神众像,每壁上部都绘有五尊菩萨像和天龙神众像四身,菩萨像一字排列,端坐于祥云之中,与常见的菩萨像稍有差异。壁画下部为天龙八部像,各像肌肉隆起,面目愤怒,有的侧身而立,有的鼓起腹部,有的怒目而视,手中有的扛着皮鞭,有的握着宝剑,有的拿着降魔杵,有的捧着火焰宝珠,姿态各异。
水陆殿里是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水陆壁画,水陆殿内的东、西两壁上部,原绘有十佛坐像,存有西壁的五尊佛像。这五尊佛像一字排开,有的执法轮,有的捧佛钵,有的作说法印。壁画中各种神祇分组排列,又有序联系,相互穿插呼应,整体井然有序又灵活多变,各种神祗左顾右盼。从榜题来看,有诸天神等众、天龙八部等众、天仙圣母众、北斗七星神祗等众、往古一切三真九烈、往古一切士农工商、往古一切僧尼道俗、城隍神祇等。
资寿寺里的佛像
十八罗汉
资寿寺内的十八罗汉的造型突破了宋元罗汉多为坐式的单一格局,是明代罗汉塑像中的佳品。1993年,十八罗汉头被集体盗卖海外,后由台湾爱国商人陈永泰花巨资购回并捐赠资寿寺。
名称来历
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
地理位置
资寿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千米处的静升镇苏溪村。
资寿寺
交通路线
从灵石县城和王家大院乘1路公交均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