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禅寺 编辑
安禅寺,原名南禅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安禅寺巷太谷师范附属小学院内,占地面积209平方米,始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
安禅寺坐北朝南,仅存藏经殿、后殿两座文物建筑,大木结构保存完好,室内装修被完全改变。安禅寺藏经殿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早期木结构遗存,是山西中部地区宋代木构建筑中的典型实例,在艺术性与技术性方面均体现出突出的代表性,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
2006年5月25日,安禅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安禅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安禅寺巷太谷师范附属小学院内
所处时代:宋至明
占地面积:209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360-3-06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宋咸平四年(1001年),重建藏经殿 。
元延祐三年(1317年),重修安禅寺 ,但现存建筑形制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元代特征 。
明嘉靖五年(1526年),藏经殿经历修缮,并对原有建筑样式造成了一定的改变。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再次重修藏经殿,但修缮涉及范围不确,样式变动不明显 。清光绪年间再次修葺 。
1978年以来,安禅寺曾有多次修缮,但并非文物保护修缮,均由学校为保证教学用房而实施,具体次数、时间和内容缺乏记录,室内装修被完全改变,墙体曾开辟窗口,后又堵塞,建筑油漆彩画全部被覆盖,屋面曾重新铺瓦,但大木结构保存完好。
2004年,复建安禅寺山门和东侧长廊 。
安禅寺建筑格局
安禅寺位于太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园内东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9平方米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藏经殿、后殿。安禅寺没有围墙,东侧有复建的长廊,南侧有复建的三开间歇山顶山门,建筑形制并不符合山西寺院建筑规制 。
安禅寺已无宗教功能,全部建筑被用作学校教学用房。安禅寺现为太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书画厅(藏经殿)和校史室(后殿) 。
藏经殿
藏经殿也称为过殿 ,是宋咸平四年(1001年)在原址重新建造,坐北朝南,四架椽屋,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39.24平方米,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栏额至角柱不出头。斗四铺作内外出华。各组斗均为隐刻,之上再置隐刻一斗三升,上为压槽枋。殿内无柱,梁架结构为四椽通檐用二柱。脊下有“大宋咸平四年”题记 。
藏经殿(太谷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书画厅)
后殿
后殿为清代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 ,七檩无廊式构架,斗拱五踩单昂,门窗装修已改 。
后殿
历史价值
安禅寺藏经殿建筑年代久远、断代可考,虽经修缮改易,仍保留了数量较多的宋代原初建筑构件和纯度较高的宋代样式做法,是反映北宋前中期建筑样式做法的典型实例,具有重要的建筑史研究意义,为同地区早期建筑样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样本 。
艺术价值
安禅寺藏经殿建筑面貌古朴,外观平缓舒展,构架条理明晰,斗拱用材壮硕,构件加工考究,体现出宋代早期建筑端庄稳重、含蓄内敛的审美倾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
科学价值
安禅寺藏经殿是历经千年历史而完整保存下来的优秀早期建筑,代表了唐宋时期成熟的木构架建筑技术,其构架做法简洁合理、构造方式成熟可靠,是古代工匠知识经验积累沉淀的产物。
在受力性能方面,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尚没有完整的科学结论,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社会价值
安禅寺早期建筑,位于太谷古城区范围内,与市内的无边寺、孔祥熙宅院、鼓楼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共同见证了太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太谷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安禅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保护范围 | 东至藏经殿东山墙外10米,西至藏经殿西山墙外15米,南至藏经殿南墙外10米,北至藏经殿后墙外40米。 |
---|---|
建设控制地带 | 南至安禅寺街南沿,东至保护范围外40米,西至保护范围外60米,北至保护范围外50米 。 |
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安禅寺等二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
地理位置
安禅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安禅寺巷太谷师范附属小学院内。
太谷师范附属小学安禅寺
交通信息
晋中市内乘坐T01路内环到奥体花苑站下车,步行330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