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边寺 编辑
无边寺,又名白塔寺、南寺、普慈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南寺街10号,占地面积4485.7平方米,创建于晋泰始八年(272年) 。
无边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从南到北有倒座戏台、献殿、白塔、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建有碑廊、藏经楼、地藏殿、观音殿等。无边寺是太谷古城的地标建筑,整体建筑群的规划和装饰多样化,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和山西地方建筑做法有重要价值 。
2006年5月25日,无边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无边寺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南寺街10号
所处时代:宋至清
占地面积:4485.7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361-3-06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管理机构:晋中市太谷区文物所
北周建德六年(557年),太谷县迁至无边寺所在的白塔村,无边寺位于县城南大街西侧,俗称“南寺”。
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重修无边寺,并更名为“普慈寺”。
宋元祐五年(1090年),续修普慈寺。
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普慈寺毁于火灾,寺僧妙宽、妙宣出走,碑记、塑像、供器等文物损毁严重。
清光绪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年—1906年),耗银两万余两重修普慈寺,并再次改名为“无边寺”。
太谷解放后,无边寺由太谷县人民政府和太谷师范学校共同占用,无边寺内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建、损毁。
1980年—1988年,先后进行东配殿落架大修,对白塔塔刹、楼梯、内壁、外壁进行了整修、粉刷,对中线建筑及殿、亭、楼、台90余间进行局部维修,对所内保管的文物进行了保养。大约在这一时期,按照西南角房形制,复建东南角房。
1995年,对献殿进行揭顶局部维修。
1997年无边寺重塑金妆碑记
2000年,整修禅房院。
2001年,整修办公室17间,文物库房12间。
2007年,对白塔塔刹、楼梯、内壁、外壁进行了整修、粉刷 。
建筑格局
戏台
戏台
献殿
献殿
献殿是四明亭,亭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献殿北筑有六角形鱼池,鱼池以北数米是白塔 。
白塔
无边寺白塔为楼阁式佛塔,塔体由青砖砌筑而成。塔下基座及塔身平面均为正八边形,塔高七层,43.7米。自一层至七层各层高度逐渐缩小,外观呈八棱锥体。各层皆出塔檐,极顶设刹。塔第一层南面辟砖券拱门,由此可入塔内。塔内底层为方室,东、西、北三面设佛龛。东侧设有磴道可至二层。塔内壁面原有壁画,被灰泥所堵,内容不详。塔外,自第二层起,各层均设平座。平座和塔檐之下,皆用砖雕斗拱承托。斗拱雕刻具有宋代建筑风格。各层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二层以上中空,有楼板及木梯供人登临。三、四层有佛龛,共雕刻120尊佛像 。第七层塔檐之上,砌有高大的束腰式刹座,其上施仰莲一层,承托窣堵波式刹身。塔外壁涂有白垩一层 。
白塔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于0.5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拱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重翘。前檐隔扇门窗为新置 。
传说轶事
无边寺白塔初建之时,并非白色。不知过了多少年,经过风吹雨淋日晒,塔身的颜色变得越来越难看。这期间,一位妇人便主动捐出银两,找来工匠,发动乡亲们出资对整座塔进行维修。妇人的名字无人知晓,人们只知道这名妇人是太谷城内富人王正光的婆姨。白塔修好后,妇人捐出大批糯米,请匠人们和着胶水,刷在塔上。白塔历经风雨,白色依然不减,据说与塔身外面用糯米糊状物涂刷有关 。
科学研究
范钱江发表《太谷县南寺街无边寺梁枋彩绘艺术探究》,收录在《中国文艺家》2020年第3期 。
历史价值
无边寺现存建筑群兼具两种规划模式,既展现寺院建筑的变化,也体现了佛教建筑本土化、佛教信仰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对魏晋时期山西地区佛教传播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太谷县原名阳邑县,治所原在今阳邑乡,后于北周建德六年(557年)迁至无边寺所在的白塔村,遂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的民谚。迁址恰逢北周灭北齐之后,太谷政治和经济中心由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迁移,无边寺见证了北齐北周更替之际的政治变迁、太谷县域历史演进的重要事件和阶段。
山西是中国演剧建筑重要发源地,“倒座戏台、献殿和正殿”是山西明清庙宇建筑的主要设置方式,戏台形制反映了从杂剧到戏曲的演变过程,以及“演戏酬神”的传统习俗,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山西民间文化和经济的繁盛 。
艺术价值
白塔主要为北宋重修形成,外观为典型的宋代阁楼式塔,体现了不同时代建筑设计和规划的艺术手法,是佛教建筑艺术的独特例证。
白塔是太谷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白塔的高度、体量和色彩与周边的大片传统住宅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古城的主要景观,具有重要的景观艺术价值。
倒座戏台、献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及其附属建筑,均采用典型的清代山西民间建筑装饰技艺,包括油漆、彩画、泥塑、镜面等多种做法,装饰部位则重点集中于檐口、椽头、柱头等处,在建筑装饰逻辑和技术上均不同于清代官式建筑手法,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征和民间审美情趣 。
科学价值
“塔院式”建筑是中国早期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方式,保持着较为明显的印度佛教建筑因素。中国现存“塔院式”建筑多以遗址或石窟寺的形式存在,无边寺成为研究这一布局方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白塔虽经宋代重修,但未采用宋代已非常发达的双层套筒技术,而保留了时代较早的内部中空形制。在山西境内,类似实例尚有兴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长治潞城原起寺青龙宝塔和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7年)的晋中平遥慈相寺麓台塔等,上述建筑年代和地域相对集中,当属宋代佛塔的山西地方做法 。
社会价值
无边寺自创建以来在太谷古城历史文化变迁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地域认同、乡土教育、旅游开发和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资源。无边寺是太谷古城内的主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地标性历史建筑之一,也是多部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点,已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是当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 。
无边寺白塔保护标志
1979年,太谷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以无边寺为办公场所 。
1988年,无边寺成为晋中地区第一批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无边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保护范围 | 东、西至围墙外10米,北至正殿后墙外10米,南至南寺街南沿。 |
---|---|
建设控制地带 | 东至南街东沿,南至工农兵路南沿,西至西道街西沿,北至上观巷、甜水巷北沿 。 |
2022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无边寺等二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
地理位置
无边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南寺街10号。
无边寺
交通信息
晋中市内乘坐T05(或T16、T22)到购物中心站,步行290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