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惠济桥 编辑
平遥惠济桥,俗称“九眼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古城下东门外东北300米处,横跨于惠济河下游。平遥惠济桥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清代后期,平遥惠济桥以“河桥野望”一名,列为平遥“十二景”之一。
平遥惠济桥南北走向,桥全长80米,宽7.4米,各拱券净跨4.2~4.9米不等,桥面略呈弧形,条石铺墁。中间5孔桥洞的拱券两旁分别雕龙头、龙尾,桥身两侧设石雕栏板、望柱,栏板上雕刻珍禽异兽、吉祥花卉以及福、禄、寿字纹样,望柱头雕狮子、花蕾、“八宝”形象。平遥惠济桥对研究清代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科学、借鉴价值。
2013年3月5日,平遥惠济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平遥惠济桥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古城下东门外东北300米处
所处时代:清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898-3-19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
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予补筑修葺。
平遥惠济桥的九联孔拱券水窗形制基本相同:除桥基外,在河床表面用方形、矩形等条石砌出桥墩十层,高约2米,厚约2米余。桥墩之上是由数量不等(大约30道)的砂石组合横拱砌券而成,拱券外侧装砌弧形石数量不等(约12~15块),弧形石上下两端大部分标识有施工记。在中间五孔的桥拱顶部正中装有石雕跁厦(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首东尾西而形态各异。拱矢上均不缴背,直接安装桥面石板和两侧的螭子石,螭子石稍微突出桥身些许。整个石拱桥上的大小券石均雕琢精细,装砌整齐。
平遥惠济桥建成后,还用余款在桥东北修建了一座庵堂,并请傅山先生题写了碑碣。
惠济桥
综述
平遥惠济桥修建碑文一块。平遥惠济桥原装构件大部分已经腐朽不能用,有一截较好的原装勾阑保存在平遥县博物馆(清虚观)中。
平遥惠济桥碑记(部分)
合亭岗、祠源两水为中都河,略平陶城东北、北西趋汾。夏秋山水怒涨,人不利涉。仍而津处日.下木桥处实无桥。邱里亦时时言桥之往;亦时有财施采石材,拟桥焉。四举黑,卒不能桥。石材寻亦废没。近数年中,始谋大作。募财鸠工,拟必桥之。
九眼桥来历
惠济桥
平遥惠济桥历时十年修建完成,是当时“官民合作”的一项大型“民生工程”,起初是本地人刘泽民、薛进忠、闫贺泰、刘孚帮、安尔帮、刘泽长等人发起倡议,并集资捐款建造,但是这次只修建了五孔,后来由于河水冲击,桥略有毁损,这个时候平遥的前后两任知县接力与民为善,拔钱拔粮,并发动绅士再捐款,重新修桥,并增建成九个券孔,故亦称“九眼桥”。
相关事件
1976年和1977年,中都河上游山洪爆发,水势迅猛,沿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铁路、公路、桥梁都有部分被冲垮,洪水曾漫溢惠济桥上一尺多,多日不减,平遥惠济桥依然安然无恙,并且承担着这一时期太(原)茅(津)干线公路的运输任务,足见惠济桥之坚固。
2013年3月5日,平遥惠济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平遥惠济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古城下东门外东北300米处,横跨于惠济河下游。
惠济桥
交通指引
平遥县人民政府距离平遥惠济桥5千米,可驾车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