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墙下关帝庙 编辑
墙下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墙下村中部,占地面积约3997.6平方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清、民国间都有重修或增建。
墙下关帝庙坐北朝南,依中轴线从南至北建有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以及观音堂、土地祠。墙下关帝庙是山西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村级关帝庙,具有重要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2016年6月6日,墙下关帝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16日,墙下关帝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墙下关帝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墙下村中部
所处时代:明清
占地面积:约 3997.6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248-3-05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5年至2016年,争取到专项经费进行了整体修缮保护。
乐楼
过路戏台
看亭
看亭
献亭
献亭也叫献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 通间大额枋、象鼻拱、斜拱,都是宋元时期古建的典型特征,尤其象鼻拱,是晋南元代建筑所独有。
卷棚
卷棚三间四檩,位于献亭后檐与正殿前檐之间,将献殿和正殿连在一起,可以遮蔽风雨,利于排水,扩大了空间,便于百姓祭拜。
正殿
石础
附属建筑
正殿两侧,分别有三王祠和土地祠,都是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前设插廊。 三王祠,供奉着牛王、马王、龙王,后因供奉观音,也叫观音堂。在西侧的土地祠中有一石刻,记载了关帝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进一步证实了这座古庙的历史悠久。
传说轶事
清康熙年间,墙下村的张润民,小名张学道,每天天不亮就去高家埝上学。别人上学需带灯笼照路,而张学道上下学时都月光明亮,传说是“关老爷给亮灯”。张学道中进士以后,在朝廷为官,其弟妹留在村中,帮着他修建关帝庙。张学道告老还乡后,继续与大家一起参与修庙事宜。
活动建设
活化利用古建筑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6月6日,墙下关帝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墙下关帝庙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 | 以关帝庙中轴线为界,东向外延伸23.3米,西向外延伸21.7米,南以舞楼为界至村中大路路沿,北至院墙外沿。 |
---|---|
建设控制地带 | 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向外延伸25米至村中南北向巷道,南向外延伸50米,西向外延伸35米至村中南北向巷道,北向外延伸50米。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墙下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墙下村中部。
墙下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运城市夏县汽车站出发,走夏都大道,到达墙下村,路程约5.8千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