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石窟群 编辑

陕西省铜川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君石窟群宜君石窟群

宜君石窟群,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境内,有南北朝到唐代的30多处石窟及石刻造像。

宜君石窟群以佛教石窟造像最为著名,有的造像体态健硕,神情端庄,眉目疏朗,脸型瘦长,统称秀骨清像的南北朝造像;有的则是在广泛吸取外来艺术的基础上,竭力发展极具民族特点的艺术风格,其造像风润饱满,衣纹流畅,装饰华丽,从而形成了唐代特有的雄健瑰丽的崭新面貌;有的造像虽然不及唐代那么宏伟,但却继承了唐代造像的长处,更趋于写实和现实化,形成了多样风格,或古朴大方,简洁明快;或雕造纤细,精细入微;或姿态柔美,潇洒自然;或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宋代佛教石窟造像,其种类繁多,代代俱全,手法多样,雕刻精细,堪称天然艺术博物馆。

2013年3月5日,宜君石窟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宜君石窟群

地理位置: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

所处时代:南北朝至唐

保护级别: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98-4-10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

编辑
宜君石窟群的建造横跨南北朝至宋代,开凿年代最早的为沟门摩崖造像,建造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此后历经千年战乱和风雨浸蚀,保留至今。

遗址特点

编辑

北朝造像

沟门摩崖造像

沟门摩崖造像虽早在1980年代已被发现,但当时未能注意到有纪年文字,仅依据造像风格判定为西魏所凿。后根据新发现的发愿文中的纪年文字,可知沟门摩崖造像雕刻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是陕西地区现存最早有纪年的摩崖造像。这处摩崖造像保存较完好,在宜君县的同类文物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沟门摩崖造像的供养人为雷氏及党氏家族,但以雷氏为主。此二姓当为北朝时期的羌族姓氏,在关中十六国至隋初的碑刻中比较常见。

咀头摩崖造像

咀头摩崖造像1号龛造像体量较大,是宜君县已知体量最大的摩崖造像。虽然风化严重,衣纹手印等细节已不可知晓,但是从现存残迹中仍可以看到其形体较瘦长,与沟门摩崖造像的特征比较接近,则其当为北魏时期造像,千佛龛的时代亦与之基本同时。

苜蓿沟石窟

苜蓿沟石窟是宜君县保存较好的北朝石窟,其主尊形制与宜君县彭村石窟造型相近。为北周至隋初之作。虽然其面积较小,而且又局部被盗凿,但整体布局仍比较完整,对于研究宜君地区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众多的供养人,显示这是一处由家族或村社共同开凿的石窟。

牛家庄石窟

牛家庄石窟是宜君县时代较早,延续时间较长,内容丰富,保存较好的一处石窟造像。牛家庄石窟1号龛为北魏晚期道教造像。牛家庄石窟2号龛为北周至隋所造。

宜君石窟群

唐代造像

唐代造像仅官地坪摩崖造像一处。官地坪摩崖造像虽有发愿文,但已残泐,因此无法确知其具体的开凿年代。但从总体风格来看,与金锁关摩崖造像比较接近。金锁关摩崖造像有发愿文,据之可知其主要为武周时期开凿。那么官地坪摩崖造像亦当为盛唐时期。其中2号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布局,在当地唐代造像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文物遗存

编辑

沟门摩崖造像

沟门摩崖造像位于尧生镇官地坪村沟门组南约200米的山崖上。造像东南向,共一龛。龛拱顶,龛顶上方浅浮雕双龙交尾,龙尾沿龛边下垂,龙头相向。龙两侧刻莲花。龛内为一佛二菩萨,龛顶南侧有宝幢一个。龛下偏北有供养人作骑马状,马身披马甲,作昂首行走状。龛南侧有发愿文6行,魏碑体,满行字数不详。造像下现存石砌台基,纵1.5米、横1.9米、高0.5米。

咀头摩崖造像

咀头摩崖造像位于宜君县五里镇许庄村咀头组东南500米五里镇河南岸石崖上。造像距地面约6~8米,总宽约10米、高约6米。造像自西向东共有5处。1号龛为单体造像,高约4米,面相、手印及服饰无法辨识。2号龛为千佛造像,宽约2米、高约3米,现仅存3排造像,造像外均有方形小龛。上排可辨识13龛,中排可辨识15龛,下排风化较重。3号龛隐约可辨为一佛二弟子。4号龛内容不详。5号龛为拱顶,龛内为一佛二弟子。除个别体型较小的千佛类造像外,大多数风化严重。

苜蓿沟石窟

苜蓿沟石窟位于尧生镇九寺村前苜蓿沟组南约1000米。东向,由北向南编为1~2号。1号窟平面马蹄形,平顶。宽1.23米、进深0.8米、高1.45米。2号窟平面马蹄形,平顶。宽0.94米、进深0.82米、高1.10米。1号窟北侧约1米处有残造像,已风化。北2米处有圆形莲花线刻一处。2号窟口南侧有题刻,已漫漶不清。两窟顶部刻有窟檐痕,长约2米。窟口两侧均有长方形椽眼。2号窟南10米处有题记,共4行,题记高0.4、宽1米。

牛家庄石窟

牛家庄石窟位于城关镇牛家庄村1组村东约300米福地水库尾闾的石崖上。石窟东向,南北长约45米、高1.5米。由2窟2龛组成。由北向南依次编为1号龛、1号窟、2号龛、2号窟。1号龛总高1米、宽2.9米。造像龛尖顶,面阔1米、高1米。龛内造像三尊。2号窟总宽2.3米、高2.3米。石窟平面长方形,平顶。高1.4米、宽1.8米、进深0.26~0.32米。西壁造像可分为上下两区。上区有三个造像龛,均为一佛二菩萨。下区龛内已风化,两侧有楷书题刻。2号龛拱顶,宽1米、高0.6米。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2号窟平面长方形。口阔0.8米、高0.9米。窟内阔2.2米、高0.9米、进深1.1米。窟内无物。窟西壁有墨书题记4字,已漫漶不清。

官地坪摩崖造像

官地坪摩崖造像位于宜君县雷塬乡官地坪村官地坪组西约200米的山崖上。南向,由东向西编号为1~3号,造像龛均为拱顶。1号龛为一佛二弟子,龛高0.7米、宽0.68米。2号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龛宽1.15米、高1.05米。3号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高0.9米、宽1.16米。1、2号龛间有楷书题刻,文字不清,仅见残迹。

后桥石窟

后桥石窟位于城关镇曹塬村后桥组以东50米。石窟南向,平面近方形,平顶。窟口顶部已残损,顶部有方形孔,用于安装窟门。窟口高2.1米、宽0.95米。石窟面阔3.8米、进深4米、高2.2米。石窟北壁雕刻主尊三尊。东壁中间为水月观音像,观音南侧上部为小坐佛,分上下三层排列。北侧为两层小坐佛。坐佛均风化严重。石窟西壁有四个小龛。自北向南编为1~4号。1号龛尖拱顶,内为普贤菩萨像,座下为走象,高0.9米。2号龛内有造像三层,上层为立像四尊,中层两侧为菩萨,下层风化严重,内容不明。龛上层南侧为小坐佛。3~4号均为坐佛,头戴宝冠,面残,高1~1.1米。

石窟文物

研究价值

编辑
宜君石窟群的开凿年代横跨南北朝到宋代,历经千年战乱和风雨浸蚀,得以保留至今,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可谓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博物馆。石窟的规模虽然较小,但是雕刻造像的艺术性却趋于精炼,更主要是它富有现实生活气息,使高高在上的天国神域,逐渐接近于直接反应世俗的人间生活,各时代石窟造型各异,体态丰富。石窟雕刻内容除佛教、道教外,还涉及音乐、体育、游乐、服饰等内容,人物造型严谨形象秀美,对研究中国佛教、道教的发展演变,以及南北朝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体育竞技项目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艺术史、体育史的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宜君石窟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信息

宜君石窟群分布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境内。

宜君县

交通信息

乘坐火车至宜君站下车到达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