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塔 编辑
泰塔,又称宝塔寺塔、旬邑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北街东侧旬邑中学院内。为旧时旬邑县的风水塔和标志性建筑。唐代已有泰塔,因故损毁,现塔为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重建。
泰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3米,底径12米。塔身结构为单壁中空。底层北面辟券门,内设塔心室,二层以上每层设4个券门。每层均做仿木结构3间,每层均叠涩出檐,石制角梁外端为螭首形,自翼角向外挑出,螭首悬风铃,石雕宝瓶式塔刹。塔身内设楼梯,可供登临。
2001年6月25日,泰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泰塔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北街东侧旬邑中学院内
所处时代:北宋
占地面积:144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7:30
编号:5-0417-3-22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泰塔
泰塔相传始建于唐朝,据清乾隆五十年版《三水县志》记载:“泰塔在城东北隅,高十五丈,其阴建宝塔寺。旧志载唐吐蕃人寇,塔经火焚,积久损伤,塔遂东斜。万历年间县人文运开葺之,顺治甲午六月十日地震,仍端正如初,辛亥旧屯厅沈光禧闻其胜口,损资筑垣,邑人庶因重修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塔受到了充分重视和保护。
1957~1958年,对泰塔实施全面整修。维修中,主持工程的杨正兴先生在塔身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发现一砖刻题记,上刻北宋“嘉祐四年正月中建”字样,借此得到建塔确切时间。或可认为,唐代已有泰塔,因故损毁,现塔为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重建。
1978年,修复塔内木梯及部分门窗。
1998年,对塔基及四周排水重新做加固处理。
2005年,测出“泰塔向东北倾斜,偏离中心线2.051米,倾斜度达到1度55分48秒,且墙体出现几处裂痕”。
2006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付专款,用于局部维修。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特大地震波及陕西,造成塔身倾斜加剧。事后测出“塔顶中心点偏移2.154米,较2005年增加了10.3厘米”。
旬邑泰塔
泰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3米,平面呈八边形,7层,底层直径为12米。塔身底层北面辟砖券拱门,内设塔心室,通过甬道可以进入塔内。从塔的第2层开始一直到顶层,每层均辟4个砖券拱门,长方形假门相间,上下层位置交错。因而增加了塔壁整体刚性。2层之上每层均用青砖刻出仿木构3间,雕刻出倚柱、阑额、平座钩栏。在当心间辟砖券拱门或长方形假板门,两侧均用青砖刻出直棂窗,或雕出毯形菱花格子窗与曲尺形栏杆,制作精巧细腻,装饰美观。每层均叠涩出檐,用石材做角梁,外端唯成龙头形螭首,自翼角向外挑出,螭首上悬挂风铎,每当清风吹来,56个风铎便响起一片清脆悦耳之声。
每层檐下和平座均施砖雕斗拱,形式为五铺作出双抄,在当中间均置补间斗拱一朵。塔身顶端置石雕宝瓶式塔刹,另外顶部还安置有两个铁人,对面相跪,并用手执着一根铁链,整个造型惟妙惟肖,工艺精细考究,为塔中珍品。塔身结构为单壁中空,每层均设楼梯、楼板。
名称由来
“泰塔”之名的由来,一般认为与《易•经》卦象有关,即塔的选址在“卦十一”《易•泰》之位,取意乾坤和畅,道路通达,故称。
艺文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誉之诗句,其中以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周崇雅作的《宝塔凌空》七言诗对该塔的描绘尤为形象。“玲珑金刹跨豳阳,七级芙蓉含利藏,风雨翠屏形突兀,云霞白色苍茫镜”,是对该塔的气势与形状的描写。
1992年,陕西省政府划定其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塔基周围外延53米。一般保护区同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同一般保护区。
2001年6月25日,泰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6月,泰塔抢险加固工程入选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名单。
地理位置
泰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城北街东侧旬邑中学院内。
泰塔
交通信息
乘坐市内公交旬邑3路到东桥站下车,步行约450米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