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寺塔 编辑
武陵寺塔,又称永寿塔、永平古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城西北约20千米的永平镇裕丰村南虎头山(旧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为旧时永寿县的标志性建筑,塔为八棱七层砖塔,高21.7米,为北宋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
北魏天兴年间(398一404年),开始建设武陵寺塔。明清均有修葺。1982一1984年,全面整修武陵寺塔。1985年,设立武陵寺塔文管所。2014年4月,武陵寺塔向西北严重倾斜,已封门禁止入内。
1957年5月,“永寿县城古塔”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更名“永寿县城古塔”为“武陵寺塔”。 2006年5月25日,武陵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武陵寺塔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城西北约20千米的永平镇裕丰村南虎头山(旧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777-3-480
明嘉靖年,关中大地震使塔身受损倾斜,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县志记载)。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武陵寺。清光绪本《永寿县志》记云:“武陵寺(俗名南寺)在县西南武陵山……遭兵废。”
1982一1984年,全面整修武陵寺塔,清理出塔门,建成四方塔院,并建古建房三间,供看管人员使用。
1985年,设立武陵寺塔文管所。
2014年4月,实地勘查武陵寺塔,塔身实际向西北严重倾斜,封门禁止入内。
武陵寺塔
结构
武陵寺塔
特点
武陵寺塔为八棱七级模冈式礴塔,每眉以礴作叠涩出檐,角有凰铃。各眉均辟拱朗,隔眉拱朗相封,外有雕刻各式固案的平座棚杆,可愚椭俯瞰旧面山色。塔身内蔫雨米兄方天井,木梯旋绕直连塔顶。
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沿半山踏跺置双连亭一座,两旁分别竖立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武陵寺碑记》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虎山》碑各1通。另存附属文物残石佛2尊(头佚)和石建筑构件若干。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更名“永寿县城古塔”为“武陵寺塔”,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基东西各外延126米,南北各外延67米;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东西各外延74米,南北各外延18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南至虎头山石碑,北至永平汽车站,东至原西兰公路,西至裕丰村。
2006年5月25日,武陵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武陵寺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城西北约20千米的永平镇裕丰村南虎头山(旧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
武陵寺塔(宋)国保
交通指引
永寿县人民政府距离武陵寺塔15.6千米,可驾车前往。
旅游美食
浆面条
小吃
胡辣汤
胡辣汤是洛阳小吃系列中的一绝。它源于清代中叶,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若行走在洛阳大街小巷口,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以大众化的品位和低廉的价格,始终成为人们早餐时的首选。先将红薯粉条和切碎的肥猪肉放入铁锅里炖,同时加入花生仁、芋头、山药、金针、木耳、干姜、桂仔、面筋泡等。待八成熟后勾入适量精粉,注意搅拌。然后兑入配好的调料及花椒、胡椒、茴香、精盐和酱油,略加食糖少许,一锅色香味俱佳的胡辣汤就做成了。胡辣汤无冬夏之分,四季皆宜,其味美可口,深得人们的喜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