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墓和祠 编辑
司马迁墓和祠(The Tomb and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Sima Qian),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 ,占地4.5万平方米 。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 。
1982年,司马迁墓和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司马迁墓和祠
外文名:The Tomb and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Sima Qian
地理位置: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
所处时代:西晋
占地面积:45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2-056-6-01
元代,司马迁衣冠冢始建。
清康熙七年(1669年),司马迁祠进行大规模扩建。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第二坊上书“龙门才子故里”六个字,第三坊上书“河山之阳”四个字。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祠庙的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内祀司马迁的塑像。塑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殿宇和山门都是宋代的建筑结构。祠内还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 。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中国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司马迁祠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祠内有古今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品与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评价,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 。
司马迁墓
司马迁墓
位于司马迁墓和祠山脚下的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先前司马迁受刑入狱,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
《周礼》记载,古时候有种叫做"魍象"的怪物,会吃掉亡故人的肝脑,但却害怕柏树的气味。为了保护故去的人,人们才会选择种植柏树。司马迁墓上的这棵柏树不仅能预防怪物,还有更好的寓意。每年高考前,很多高考学子会前来祭拜,沾沾一代伟人的灵气,希望考取好成绩 。
相关人物
主词条: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6年7月10日,司马迁祠年久失修,陕西省文管会拨款8200元,县人民委员会补拨500元,重新翻修,至11月底竣工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