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城城隍庙神楼 编辑
澄城城隍庙神楼,又名乐楼,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内西大街,现存建筑为明代建筑。乐楼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属城隍庙前建筑,原有钟楼、鼓楼各1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华州地震,1座坍塌,1座损坏。明万历十年(1582年),增修为3座楼。
澄城城隍庙神楼坐北向南,中间主楼高大,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建筑,面阔5间,通宽12.3米,进深3间,入深11.4米,共3层,高17米,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其中10根为通天柱,第二层建有回廊,顶部为八卦藻井,饰“火焰宝珠”图案,四挑角挂有风铃。东、西两楼稍矮,亦为重檐歇山顶式方形楼阁,面积各有40平方米,分别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风铃。楼前正中砌有40级石台阶。
2001年6月25日,澄城城隍庙神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澄城城隍庙神楼
外文名:Chengcheng Town God's Temple God building
地理位置: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内西大街
所处时代:明
占地面积:22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
景点级别: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10元
著名景点:神楼
建立时间:唐贞元十三年
重建时间:明万历十年(1582)
编号:5-0429-3-23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澄城城隍庙神楼
中楼
中楼即主楼,楼身面阔3间,进深3间,底层四周环廊,东西长12.3米,南北宽11.4米,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屋顶收山明显,出檐较为深远,屋面覆以绿色琉璃瓦,二层挑出平座栏杆,底层檐下不设斗拱,二三层檐下均设斗拱。斗拱形式为:三层柱头科为三踩单昂;角科为出双昂(头昂、由昂);平身科斗拱作如意拱,突出清式建筑中的特点,可能为清代维修中补加的。平座斗拱为出单翘:3层柱头科斗拱为五踩双下昂,角科斗拱出三下昂(斗昂、角昂、由昂)。
中楼不但体量高大,而且结构巧妙,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从柱网布置来看,共分三圈。最外圈柱子作为底层的檐柱,最里圈四根柱子直通主楼顶部,当中间一圈金柱到二层后作为该层檐柱,另外在底层金柱轴线位置砌砖墙直达二层,在中楼内设有木梯楼板,可供登高观景之用,同时在顶层设藻井,并装饰有彩画图案。特别是中楼的背立面,檐柱位置未动而加大柱径,且增加其高度,变化比较丰实,突出了主楼的位置。
东、西楼
东、西楼,形制相同,均为重檐歇山十字脊,楼身面阔、进深均为1间,底层均带围廓,东西长6.34米,南北宽6.5米。东、西楼底层檐下不设斗拱,二层设斗拱,形式为出三踩单翘,平身斜置二攒。楼内下设楼板与木梯,在西边楼内置有唐大和四年(830年)刻成的经幢1通。屋顶均施绿色琉璃瓦。
影璧砖墙
影璧砖墙,呈八字形布置,且高高耸起,墙体雕刻精致细腻,并用砖雕刻出仿木构形式,西墙当中设门,门上用瓦做屋面,这种墙与门结合的处理,比较少见。
相关艺文
《畅公增修城隍庙神楼记》所述:“予来暮春经始面初始告成,一大楼首出中峙,左右二楼如翼,砌之重叠,覆之甓瓦,复道行空,画栋连云,烟霞幻昕夕之状,岚壑殊晴之图,接缘原而俯碧润,答远响而引清风,岿然一奇观也。......三楼既峙,则东自梁原禹门诸山,蜿蜒面来入我幅员。龙盘虎踞,太华直对其前,巍然屏树,中条环列其左如拱辑,面且润泉绕缘壶山送青,行家者见之皆日风水团聚矣。”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澄城城隍庙神楼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神楼;一般保护区: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一般保护区外延17米内。
2001年6月25日,澄城城隍庙神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澄城城隍庙神楼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内西大街。
城隍庙神楼
交通信息
自驾车:上京昆高速向东行驶约2小时在澄城/大荔/S202出口下高速,进入韦庄立交→京昆线→S106→S202至青正街即可。
乘车:在西安纺织城客运站乘坐西禹高速经澄城大巴车(约50元),下车搭乘澄城104路至澄城县政府站,澄城101路、澄城102路至青正街宝塔路站或乘坐出租车约5分钟到达城隍庙神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