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皇后土庙 编辑
玉皇后土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龙门镇西塬村,占地面积约2894平方米,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的建筑遗存。
玉皇后土庙坐北朝南,庙内轴线上由北向南排布正殿、献殿、戏楼,山门已毁,共有建筑9座46间。平面呈矩形,主体建筑献殿和正殿规模宏伟。戏楼与玉皇后土庙献殿相对。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灰筒瓦顶。前檐敞开,其余三面为墙体,檐下施斗拱和垂莲柱。献殿和正殿相连,形体高大而特殊,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灰筒瓦顶,抬梁式,四椽栿。檐柱上使用大额是显著的元代特征。玉皇后土庙是黄河两岸后土文化的缩影,是中国尊天亲地信仰的载体,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结合。献殿与正殿是大额式构架建筑形式的代表,是研究韩城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秀材料,布局形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神庙戏曲文化发展的例证。梁架构建既代表了韩城玉皇后土庙作为道教场所的属性,也是艺术品。整个建筑群两种风格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水平的较高体现。
2006年5月,玉皇后土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玉皇后土庙
地理位置: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龙门镇西塬村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约 2894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787-3-49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明天顺七年(1463年),重修玉皇后土庙。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玉皇后土庙曾有过落架重修,重修中将献殿梁袱上的蜀柱、合替换成了驼峰(正殿仍保留蜀柱、合的做法),使得献殿屋顶高耸、举势陡峭。
2012~2013年,玉皇后土庙进行维修。
玉皇后土庙平面图
玉皇后土庙献殿
戏楼
献殿
献殿、正殿
献殿和正殿相连,形体高大而特殊,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灰筒瓦顶,抬梁式,四椽栿。大额枋,檐柱上使用大额是显著的元代特征。献殿前后柱柱头上均放置通长的大额枋。大额长度及断面尺寸巨大,且未经深入加工而带有明显的自然弯曲。从铺作中斗、栱等分件的加工方式和比例权衡看,献殿体现了较多早期特征:栌斗用十六瓣圆栌斗;斜出假昂并隐刻华头子,假昂昂头用琴面形,当中起棱,四面弧度适中,底面平直,无翘起;华拱及其上耍头均无加宽;瓜拱和慢拱上,上下三才升内、外在一条直线上;拱眼抹出弧棱。梁架中梁栿交接、梁榑交接处原用蜀柱,清代落架时替换为驼峰、斗栱。脊榑下用丁华抹颏栱、叉手。总体上所呈现的是较为显著的早期梁架处理方式。叉手直接支顶脊榑,只用叉手未用托脚。榑下用襻间;相邻两榀梁架间的襻间方上置单层实拍。
玉皇后土庙是为供奉玉皇大帝和后土神而建造的,玉皇信仰和后土信仰均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玉皇信仰来源于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民间奉玉皇为掌管一切阴阳祸福的神明,其祭祀仪式的规格往往超越了三清;后土崇拜则源于土地崇拜,后土神掌阴阳、润万物,是农业神,同时也是生育之神。玉皇大帝在道家众神中的地位并非自始便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玉皇为“吴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徽宗尊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使得玉皇有了皇帝救封的正统地位,道门中人又化用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为玉皇编写了谱系。由此,玉皇作为仙界之首的形象逐渐树立起来。后土神与玉皇大帝同列三清之下、四御之中,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尊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神祇”。
遗址碑
地理位置
玉皇后土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龙门镇西塬村。
玉皇后土庙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龙门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玉皇后土庙,路程约千米,用时约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