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编辑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禁沟西岸,是东周至明时期的古遗址。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存有21个烽火台,由于土台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烽火台以夯土筑成,呈圆或方梯形。从北至南,其中圆锥体10个,方椎体11个。遗址主体(即21个墩台)呈南北走向的线性分布,南北约15千米,东西约5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21座烽火台共同构筑成了十二连城烽火台的整体走向,是整个十二连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是潼关乃至关中地区唐宋以来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军事文明、社会文明的物质载体,它代表了潼关地区发达的军事水平及重要战略意义。十二连城及禁沟等军事联防系统北至黄渭,南倚秦岭,东临华山,西接崤函故道,形成了星罗棋布、犬牙交错的全方位防御体系。在精密的军事防御布局之下,更加重要的是其彰显的是古代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的巧思与智慧,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军事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
2013年3月5日,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地理位置: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禁沟西岸
所处时代:东周至明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42-1-44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出土文物
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进行了勘探。
2023年,潼关县文旅局对十二连城烽火台(3、20、21号)遗址保护、故城北城墙保护修复、西门瓮城遗址抢险加固、碑刻文物保护修复。
烽火台第二墩
十二连城环境现状图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出土绳纹板瓦
《潼关卫志·兵略》:“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犹一室之内拴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
潼关
第七烽火台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早期杰作,是关中地区军事遗存的重要例证之一,体现了从唐至明清烽火台的营造体系与防御理念,反映了中国军事防御系统构建的悠久历史与突出成就。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呈南北走向,线性分布,总体布局按照潼关城的走向进行了设计和修筑,建成一条北起禁沟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的蜿蜒防线。防线以东为潼关古城,防线以西为关中平原,伴随着中国的朝代更迭,以及疆域变迁承载着不同方位的防御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科学价值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作为唐朝时期军事防御系统的代表性遗存,对探明中国唐代军事遗产的营造思想、建造技术、功能研究、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军事价值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沿用时代长,数量多,构架完整,总体保存现状较为清晰,是魏长城以南地区不可多得的烽火台群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构筑与运作流程有重要价值。
地理位置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禁沟西岸。
禁沟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路程约7.8千米,用时约1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