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毓秀桥 编辑
毓秀桥,又称澽水桥、韩城南桥,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街道南关澽水河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历时5年建成,是当时韩城通往古都长安的必经之桥,后经多次重修。
毓秀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10孔厚拱厚墩重型石拱桥,桥面宽4.5米,净跨6.15米,长度为180米。桥体采用花岗石条砌筑,桥面呈穹隆形。石缝由灌铁水而成的铁锭加固。桥两侧有节间式青石桥栏杆,每侧有99根望柱,98块栏板。地伏是青石料,矩形断面。翼墙和侧墙上顶有单层青石仰天石组成的金边线。桥台是燕翅形。桥台呈燕翅形。桥墩呈梭形。拱碹是半圆框形纵联式结构。毓秀桥头存一尊身着元代服饰头戴风雪帽的圆雕石人坐像。毓秀桥南有一座三连重檐歇山顶式木牌坊。毓秀桥对清代桥梁设计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成时代的建筑建设水平。
2013年3月5日,毓秀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毓秀桥
地理位置:陕西省韩城市金城街道南关澽水河上
所处时代:清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澽水桥 、韩城南桥
编号:7-1444-3-742
公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民国二年(1913年),重修毓秀桥。
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重修毓秀桥。
毓秀桥
相关人物
刘荫枢(1637年~1724年),字相斗,别号乔南,晚年自号秉烛子,陕西韩城潭马村人,曾任贵州巡抚。毓秀桥的最初捐资修建者。
传说轶事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刘荫枢把康熙皇帝奖励给他的其中十几万两银子用于修建此桥,历时五年而竣工。此桥是当时韩城通往古都长安的必经之桥。此桥建成后,刘荫枢立契约:“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桥卖给韩城县,此后该桥永属韩城县所有,与刘家无关,绝不反悔,立据为凭。”几百年几度岁月更迭,几多世事沧桑,毓秀桥依然默默地卧居在澽水河之上。此桥不仅是刘荫枢功在桑梓的见证,更是为他清正廉洁的品德树起的一座丰碑,至今仍在韩城民间广为流传,被人们当作培养后代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活教材。
2003年9月24日,毓秀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为桥体及木牌坊四面外延50米。一般保护区由重点保护范围的东、西外延50米,南、北外延10米。
2013年3月5日,毓秀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
毓秀桥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街道南关澽水河上。
韩城澽水河湿地公园
交通
陕西省韩城市内乘坐公交101路、旅游专线、103路,在南关站、涧南村站、姚庄坡底站下车,步行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