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旧居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虎城旧居杨虎城旧居

杨虎城旧居,又称杨虎城公馆、止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东槐院巷29号,占地面积1376平方米,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杨虎城旧居坐北面南,是典型的关中“四进式”建筑,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分门厅、两侧外厢房、大厅、女亭(带卷棚)、两侧内厢房、后上房等建筑;西院为花园,有书房、家仆居室等建筑。杨虎城旧居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蒲城民居建筑形制等提供了重要的人物和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杨虎城旧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杨虎城旧居

地理位置: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东槐院巷29号

所处时代: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占地面积:1376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08:00—17:0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917-5-310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二十三年农历三月十二日(1934年4月25日),始建杨虎城旧居,是杨虎城母亲及妻儿居住的地方。 同年10月,杨虎城旧居竣工。

1983年,蒲城县人民政府成立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对杨虎城旧居进行专门的管理保护。

1993年,杨虎城旧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并油漆彩绘。

2002年,杨虎城旧居进行了下水道改建。

2003年,对杨虎城偏院墙壁进行了维修。

2006年,杨虎城旧居申请专项资金,安装了一套监控设备。

2007年,再次对杨虎城旧居进行了油漆彩绘和重新布展。

杨虎城旧居

建筑格局

编辑
杨虎城旧居占地面积1376平方米,坐北面南,是典型的关中“四进式”建筑。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南北长75米,宽10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从前向后,分门厅、两侧外厢房、大厅、女亭(带卷棚)、两侧内厢房、后上房等。西院为花园,南北长50米,宽10米,建筑面积约258平方米,有书房、家仆居室等,屋脊均为砖雕花卉,砖木结构,花窗格门,制作精良,浮雕讲究,秀而不俗,现保存完好。

文物遗存

编辑
杨虎城故居收藏有杨虎城生前用过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杨虎城母亲孙老太太六十大寿时亲朋赠送的部分礼品九十多件,还展出了杨虎城生平事迹照片和连环画一套,介绍了杨虎城的一生和他的战斗历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虎城与张学良两位将军西安事变前夕互赠互勉的条幅“勿忘国耻”“为国努力”。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主词条:杨虎城

杨虎城旧居内杨虎城铜像杨虎城旧居内杨虎城铜像

杨虎城(1893年—1949年),幼名长久,号虎城,民国时期著名陕军将领。清光绪三年(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乾州、永寿一带击败清军。民国四年(1915年)在朝邑、华阴、华县参加讨袁护国。民国六年(1917年)参加靖国军,抗击北洋军阀围攻。民国十一年(1922年)拒绝北洋军阀收编,转战陕北,在榆林结识杜斌丞、魏野畴,接受新思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耀县三民军官学校开始和共产党人合作。民国十五年(1926年)与国民二军李虎臣坚守西安8个月,策应了国民革命军北伐。民国十六年(1927年)东出潼关参加北伐,在安徽太和与中共皖北特委合作。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主政陕西,释放政治犯,资送青年留学,兴办水利,提倡教育救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杨虎城与进入川、陕的红四方面军签订互不侵犯协议,接受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杨虎城被蒋介石杀害于重庆杨家山戴公祠,终年56岁。

活动建设

2015年3月25日下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控制1402班在班主任刘桂花的带领下,于3月25日下午参观了杨虎城旧居,缅怀革命先烈,继承英雄思想。

文物保护

编辑

文保碑文保碑

1985年11月,杨虎城旧居被蒲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蒲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杨虎城旧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杨虎城旧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1997年,杨虎城旧居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杨虎城旧居被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0年12月,杨虎城旧居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杨虎城旧居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东槐院巷29号。

杨虎城故居

开放时间

08:00—17:00

交通线路

蒲城县内乘坐公交102路、103路、104路可直达杨虎城旧居。

下一篇 刘家洼遗址

上一篇 毓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