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震家族墓地 编辑
杨震家族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是东汉太尉杨震及其子孙的墓地,占地85亩,距华山景区25千米,潼关县城16千米。
杨震家族墓地是汉代官僚地主阶级家族墓地的一个典型。7墓排成一列,自东而西为2号、7号、3号、5号、6号、1号和4号墓,据考证,依次为杨震、杨牧、杨让、杨统、杨著、杨馥、杨彪的墓,这7座墓,墓主人姓名可考,年代明确,是汉墓分期断代的实物资料,同时成为研究和发扬杨震精神的重要平台。
2019年10月,杨震家族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杨震家族墓地
地理位置: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
所处时代:东汉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95-2-02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四知坊 1907年
1959年,潼关县政府分别对杨震及其子孙杨牧、杨让、杨统、杨著、杨馥、杨彪共7座墓地进行抢救发掘。
1996年,潼关县在杨震家族墓地边缘、潼关至华阴公路北侧立标志碑,碑名“杨震墓址”。
杨震家族墓地平面示意图
杨馥墓
杨震墓年代最早,葬于汉顺帝延光四年(125年);西端的杨彪墓年代最晚,葬于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其余5人,除杨牧、杨让两墓葬期失考外,杨统、杨著都葬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杨馥葬于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
唐宋时墓地上尚有杨震、杨统、杨著、杨馥4人之碑各一,在《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书中均有著录。这7座墓,墓主人姓名可考,年代明确,是汉墓分期断代的重要资料。
杨震家族墓地土筑坟丘多已破坏,有的已夷平,仅杨震墓和杨馥墓坟丘保存较好,直径各约15米和25米,高约3.5米。墓室在地下,深4.2~6.4米。墓门向南。墓道为斜坡式,长13.5~21米。都属砖室墓。墓室可分甬道、耳室、前室、后室等部分,全长约为8~15米不等。墓室的平面形制,因墓的年代早晚而有不同。杨震墓分前后两室,无耳室。杨牧墓与杨震墓相似,但前室一侧附有耳室。杨让、杨统、杨著、杨馥墓除前后两室外,前室两侧附耳室。杨彪墓前室两侧附耳室,后室为并列的双室。墓门都仿木构建筑,用砖雕砌房檐、瓦瓴和斗栱等,如楼阙状,并涂有彩色。这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汉代砖室墓中是少见的。
绿釉带厕陶猪圈
杨震家族墓地各墓都经盗掘,残存的随葬品以陶器最多,除壶、盆、罐、碟、匜、勺等容器外,主要是仓、灶、碓房、井、楼阁、猪圈、羊圈等模型及猪、狗、鸡等家畜和家禽的偶像。铁器主要有刀、剑及镜等。铜器有刀、剑、弩机、镜、小型车马饰,以及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钱币。杨统墓出土的镇墓瓶有朱书文字,其中“建宁元年十一月乙巳朔九日”等字,为考证墓主人的葬期提供了依据。
杨震廉政博物馆
杨震(53~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少好学,博览群经,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逐郡太守、司徒、太尉,为官清廉,后被奸嬖诋毁,饮鸠自尽。顺帝初以礼改葬今址。其后世多为高官,有“四世三公”之谓,“弘农杨氏”遂成为当时的世家大族。
地理位置
杨震家族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
杨震廉政博物馆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杨震家族墓,路程约13.3千米,用时约2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