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摩崖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摩崖灵岩寺摩崖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城灵岩路约3.5千米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是汉朝至民国时期的古遗址。

灵岩寺,唐开元年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130余方,有“小碑林”之称。包括有东汉建宁五年(172年)所刻《郙阁颂》、唐开成二年(837年)所刻《开成题记》、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所刻《灵崖叙别记》、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的《郙阁颂》、宋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以及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古刻等。灵岩寺留存有自汉以来摩崖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书法研究价值,是一座研究古代书法和历史的知识宝库。

2006年5月,灵岩寺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灵岩寺摩崖

地理位置: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城灵岩路约3.5千米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

所处时代:汉朝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864-4-5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东汉《郙阁颂》摩崖,刻于汉灵帝建宁五年(172年)。

灵岩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

《开成题记》刻于唐开成二年(837年)。

《灵崖叙别记》刻于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知沔州(今陕西略阳)田克仁因《郙阁颂》露处江边,剥落日甚,乃以所藏旧拓,重刻于灵岩寺内石壁,并楷书作跋,记其缘由,使后世能一睹《郙阁颂》之全貌。同时,田克仁还将宋哲宗为司马光神道碑篆书的“忠精粹德之碑”碑额仿刻竖立于灵岩寺内,为汉中留下了鲜见的宋代小篆佳品。

1977年,地方文化部门将已有残缺的《郙阁颂》自原址凿迁,粘接复原后亦镶嵌于灵岩寺洞前石崖。

遗址特点

编辑
灵岩寺由两个天然洞穴组成,依山临江,座东向西。现存石碑、摩崖题刻130余方,有“小碑林”之称。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南宋《仪制令》南宋《仪制令》

灵岩寺留存有自汉以来摩崖石刻132通,其中最有历史研究价值和书法研究价值的石刻有:东汉《郙阁颂》摩崖,唐代摩崖《药水窟名胜画图记》《大唐开成题记》,南宋《仪制令》《灵岩叙别记》等。

“灵岩滴翠”石刻

“灵岩滴翠”石刻“灵岩滴翠”石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镌刻,赵寿山撰书。摩崖石刻在灵岩寺甬道与金刚殿之间左侧崖壁上。石刻为横方形,宽180厘米,高74厘米。上款“中华民国廿一年三月穀旦”,下款“陕西汉中区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题并书”。楷体各一行,共28字,字径4厘米;正中横排行书“灵岩滴翠”四个大字。上下款处略有漫漶,其余完好。

《郙阁颂》摩崖

《郙阁颂》摩崖

《郙阁颂》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原刻石原在略阳县徐家坪镇街口村郭家地,摩崖高170厘米,宽125厘米,全文19行,共472字,其书法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乃标准的八分汉隶,自魏晋以来,各种金石专著,杂志和有关地方志多有著录。《郙阁颂》摩崖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

《大唐开成题记》摩崖

镌刻在前洞崖壁上的《大唐开成题记》摩崖,是灵岩寺考古已发现最早的唐代摩崖。高50公分,宽40公分。是灵岩寺建寺以来最早的见证碑。

文物价值

编辑
灵岩寺留存有自汉以来摩崖石刻132通,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书法研究价值,是一座研究古代书法和历史的知识宝库。

保护措施

编辑

灵岩寺摩崖遗址碑灵岩寺摩崖遗址碑

2006年5月,灵岩寺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城灵岩路约3.5千米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

灵岩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灵岩寺摩崖,路程约3.5千米,用时约7分钟。

下一篇 何家湾遗址

上一篇 五门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