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石刻 编辑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石刻慈云寺石刻

慈云寺石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青龙山腹地慈云寺内,遗迹历经元朝至清朝。

慈云寺石刻留存101通石刻,包括古代记事碑52通、元代至清代僧众墓塔塔铭43方,宋代旗杆夹1座,佛教石刻造像、经幢5件,另有古塔1座、佛湾“空寂禅师舍利之塔”1座、塔基8座、汉代大殿遗址、白衣阁遗址、钟鼓楼遗址及千佛殿遗址等建筑遗存。寺内石刻基本保存完好。所存碑刻多为重修记,其中重要碑刻有明天顺四年(1460年)的《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景之图》碑等。 慈云寺石刻内容包括寺院的兴衰、佛教宗派沿袭与变迁、农民生产活动情况、古代工商管理制度、兵役制度、行政建制、官吏制度、寺院管理机构与职务名称、自然地理记述、诗文佳作、历史灾害等重要内容,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历史沿革、行政建制等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13年3月5日,慈云寺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慈云寺石刻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青龙山腹地慈云寺内

所处时代:元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60-4-06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始建河南巩义青龙山慈云寺,由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亲手创建的一座寺院,素有“释祖庭”“华夏作寺之始”之誉,宋代时就有少林寺僧住持慈云寺。

据法王寺《重修大法王寺碑记》云:“嵩阴慈云,洛阳白马,嵩阳法王,乃中国作寺之始”。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玄奘法师奉敕重修,后经宋、元、明、清历代多次重修。

明天顺四年(1460年),刻《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景之图》《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青龙山重修慈云寺碑铭》。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刻《嘉靖重修慈云寺碑记》。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刻《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万历重修慈云寺千佛殿碑记》。

20世纪30年代前后,民国政府提倡的破除迷信活动波及到此,慈云寺内许多佛像被捣毁,慈云寺庙产交归当地中学,当时巩县县政府下令拆寺建学,寺院殿堂的砖瓦木料被拆用于建校,同时,寺中一棵大有十围的古银杏树也被伐。

20世纪50年代,慈云寺西谷塔林被拆,到70年代,数十座古塔全部被拆毁,只留下部分塔基及40多块塔铭和少数塔刹。

20世纪90年代,慈云寺开始恢复重建,民权村村民们请来了文物专家,请来了作家,请来了高僧,共商慈云寺复兴义举。通过一些专业人士在民权村长期驻村调查、对慈云寺周围古建、碑刻、古塔塔铭、慈云寺相关记载等文化遗存进行了挖掘整理,编写出了《青龙山慈云寺》一书。

2008年,在慈云寺院东南方恢复慈云寺祖林工程。为纪念佛陀和最早建寺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而建,取青龙山之石,历时三年,方得圆满竣工。

遗址特点

编辑

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

慈云寺石刻留存101通石刻,包括古代记事碑52通、元代至清代僧众墓塔塔铭43方,宋代旗杆夹1座,佛教石刻造像、经幢5件,另有古塔1座、佛湾“空寂禅师舍利之塔”1座、塔基8座、汉代大殿遗址、白衣阁遗址、钟鼓楼遗址及千佛殿遗址等建筑遗存。寺内石刻基本保存完好。所存碑刻多为重修记,其中重要碑刻有明天顺四年(1460年)的《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景之图》碑等。

文物遗存

编辑
《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

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

《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刻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碑身上部刻双足灵相图,下为刻图之来历,高1.2米,宽0.6米,厚0.2米。 图中拓刻的,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留下的足印。大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时求到这一圣物,带回供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云水僧德明在长安卧龙寺将其拓下,后镌刻于慈云寺。佛学专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孙修身说,慈云寺的灵足图碑,是当前发现的具有明确年代、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通碑铭。

《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

重修慈云寺古碑重修慈云寺古碑

《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刻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碑高2.22米,宽1.07米,额书“重修慈云禅寺”,河南知府汉中虞迁玺撰文,广东左参议洛阳杨铭书丹并篆额。碑文楷书。27行,每行52字。书法工整,碑文记载青龙山慈云禅寺的地理环境风貌和重修寺院的情况。

《青龙山重修慈云寺碑铭》

《青龙山重修慈云寺碑铭》刻立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四月,碑高2.04米,宽0.96米。由慈云寺僧南宗顺撰文,无书丹人姓名,碑文楷书,20行,每行15字。书法工整。文后有俗徒题名16列,每列8行,每行3字。碑阴刻捐施人姓名。

《嘉靖重修慈云寺碑记》

《嘉靖重修慈云寺碑记》刻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碑高约3米,碑身高2.14米,宽1.05米。由张洪极撰文并书丹。碑文楷书。24行,每行55字。其书法方正宽博,笔力敦厚。记载了慈云寺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和历史沿革及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重修经过。

《万历重修慈云寺千佛殿碑记》

《万历重修慈云寺千佛殿碑记》刻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碑高2.4米,宽0.9米。由赵景星撰文,烦庵书丹。楷书,23行,每行41字。碑文记载了慈云寺大殿因年久失修、殿字圮颓的情况和重修该殿的经过。碑文书法方正,笔势有力。

《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

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

《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刻,圆首,碑身上部线刻慈云寺殿堂布局状况,周围53峰的名称,塔林及寺祖活动地址等,下刻《卧云禅师赞慈云圣境》偈诗,高1.8米,宽0.78米,厚0.15米。

文物价值

编辑
慈云寺石刻内容包括寺院的兴衰、佛教宗派沿袭与变迁、农民生产活动情况、古代工商管理制度、兵役制度、行政建制、官吏制度、寺院管理机构与职务名称、自然地理记述、诗文佳作、历史灾害等重要内容,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历史沿革、行政建制等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慈云寺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慈云寺石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青龙山腹地慈云寺内。

慈云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慈云寺石刻,路程约14.8千米,用时约26分钟。

下一篇 老奶奶庙遗址

上一篇 密县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