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奶奶庙遗址 编辑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九娘庙河东岸,距今5万~3万年,是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中的一处中心营地遗址,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
老奶奶庙遗址考古发现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叠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活动面,显示了古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活动的场景。遗址出土近万件石制品、2万余件骨制品与大量动物骨骼等,石器技术属于华北地区典型的小石片石器工业。老奶奶庙遗址完整地再现了距今5万~3万年前嵩山东麓古人类发展进程,证明了中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以及中原地区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为探讨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2019年10月7日,老奶奶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老奶奶庙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九娘庙河东岸
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15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076-1-07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1~2012年夏季,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发掘老奶奶庙遗址,发现石制品3000余件,动物骨骼12000余件,用火遗迹21处,以及多层叠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
2014年,村民在老奶奶庙遗址西南约150米处取土过程中发现一犀牛头骨化石,并伴出少量石英质石制品。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和少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中可鉴定标本以犀牛、马等大型动物为主,石制品以石英为原料。特征上与老奶奶庙遗址第1地点类似,应为同一石器工业体系产品。
2016年,西北距老奶奶庙遗址第1地点约90米,发掘动物化石575件,石制品66件,探掘面积40平米。从遗物的密度和分布情况来看,本遗址应为第1地点或其它中心营地外围的临时性地点,古人类曾在此活动,但并不频繁。
老奶奶庙遗址东高西低,区内黄土堆积发育。遗址东侧的马兰黄土断崖剖面高近20米,马兰黄土之上还叠压有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由于雨水冲刷与当地村民取土破坏,大部分马兰黄土以上的堆积已不存在,已接近旧石器文化层,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残余堆积。
地层堆积
老奶奶庙遗址发掘地层
1层:表土层。
2层:扰土层,含陶片、汉砖,以及动物化石与打制石器等。
3层:黄褐至灰褐色黏质粉,旧石器文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层:
A层:黄褐色黏质粉砂,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B层: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并有多处灰堆遗迹。
C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遗物,有零星用火遗迹。
D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用火遗迹。
E层: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较丰富,也有用火遗迹。
F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亦发现数量较多且面积较大的用火遗迹。
4层以下的试掘面积很小,平面布局情况尚不清楚。从剖面观察可见,该层为灰褐色、灰黄色至黄褐色粉砂,局部有较清楚的水平层理,亦可分为多个亚层,除最下层为较纯净、水平层理明显的灰黄色粉砂外,其余6个亚层均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炭屑等文化遗存。
时代
老奶奶庙遗址主要文化层的加速器C14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40000年前后(未校正),结合附近遗址光释光测年数据来看,该遗址C14测定结果校正后的实际年龄应早于距今45000年。
用火与居住遗迹
老奶奶庙遗址生活遗迹
3B层共发现用火遗迹10处,这些灰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中部和中南部,面积有大有小。较大者如H9分布范围,南北长20厘米,东西宽30厘米,最厚3厘米,剖面观察则呈浅锅底状,周围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另外在发掘区北部至中部的不同区域,也有大量动物骨骼残片、石制品、炭屑等遗物密集分布,应是当时人类规模性居住活动留下的活动面遗迹。
老奶奶庙遗址用火遗迹
老奶奶庙
老奶奶庙遗址老奶奶庙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
石器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
动物化石与骨制品
老奶奶庙遗址出土骨片
老奶奶庙遗址
地理位置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九娘庙河东岸。
老奶奶庙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老奶奶庙遗址,路程约16.7千米,用时约3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