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山石窟 编辑

河南省境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山石窟万佛山石窟

万佛山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494至534年)。

万佛山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有造像300余尊。该石窟是北魏时期中原地区一处重要的汉化鲜卑洞窟,在六个窟中有三个窟内保存有场面完整的礼佛图行列浮雕,对研究中国石窟佛教文化艺术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万佛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万佛山石窟

外文名:Wanfoshan Caves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

所处时代:北魏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编号:7-1548-4-05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万佛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由于缺少历史记载,其确切的雕刻年代难以考证。

由于地处偏僻之地,万佛山石窟历来鲜为人知,在历代史籍中少有记载,只有清代的《孟县志》有记载:“打石凹又名石窟寺,西邻湛河,河西即济地,山石粗粝,供石槽、石磙之用。”据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的《重修石窟寺碑序》记载:“忆惜石窟寺,本号万佛山也。”可见石窟寺的原名应为万佛山,当地人后来在此开取石材,俗称打石凹。

1956年8月,新乡专署派人调查后,万佛山石窟才重新披露于世,但当时并未引起文物考古界的重视,万佛山石窟被严重破坏,几乎被人们遗忘。

1992年后,政府开始拨专款对万佛山石窟进行了清理修缮。

遗址特点

编辑
万佛山石窟以三世佛窟为主,艺术表现手法较多保留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特点和风貌。其中4个窟龛完整地保存了礼佛图行列浮雕,这在中国石窟中较为少见。 万佛山石窟主要雕凿在砂石岩上,砂石结构相对松散,极易被雨水、大风侵蚀。

文物遗存

编辑

分类

名称

位置

形制及内容

图像

上寺院

千佛龛

双窟和莲花洞上方

20世纪中后期,因开山取石被炸毁。

——

双窟

莲花洞右侧

造像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坐佛、二菩萨,洞外为高浮雕的二力士。

双窟双窟

莲花洞

大佛龛东侧、双窟右窟右侧

造像组合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坐佛、二力士。窟顶有莲花藻井,“莲蓬”被清末道徒涂改为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

莲花洞莲花洞

大佛龛

万佛山石窟群中央

摩崖一佛二菩萨造像。大立佛面朝东,高约5米,双臂残毁,踏于石刻莲座之上;高髻宽面,面部五官因风化而残损,额间有清晰白色圆孔;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下摆衣褶流畅有序。二菩萨亦上身残无,残高均在1米左右。

大佛龛大佛龛

下寺院

锣鼓洞

莲花洞西

洛阳市境内发现的唯一的中心塔柱窟,现仅存中心柱,中心柱平剖面边长约2米,南面浮雕依稀可见。

锣鼓洞锣鼓洞

神游洞

万佛山石窟群西端、锣鼓洞旁

神游洞因洞口题字及当地人传说而得名,内有坐式组合三世佛,崖壁上还有帝后礼佛浮雕。

神游洞神游洞

资料来源:

研究价值

编辑
万佛山石窟是北魏时期中原地区一处重要的汉化鲜卑洞窟,在六个窟中有三个窟内保存有场面完整的礼佛图行列浮雕,对研究中国石窟佛教文化艺术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入选文保

2000年9月,万佛山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万佛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修复

1992年,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人民政府拨专款对万佛山石窟进行清理。

1993年至1997年,河南省文物局先后拨款18万元用于万佛山石窟的维修加固。

1998年,万佛山石窟下寺院被清理,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进行维修加固。

2005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用于万佛山石窟上寺院的防渗漏工程,基本上解决了上寺院的洞窟漏水问题。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万佛山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的山岭上。

万佛山景区

交通路线

在公交公司乘坐小浪底线,店留站下车后步行至万佛山石窟。

(小浪底线公交路线:公交公司——南街站——鸿运楼——南街菜市场东门站口——华新桥南——篮球城站——华新新区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站——中医院站——财政局站——天坛路小学站——留养——店留站)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