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穴寺及塔林 编辑
风穴寺及塔林,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9公里风穴山。该寺创建于北魏,称香积寺,唐代扩建并改名为白云寺,俗称风占寺。明清曾作修缮和增建。寺院建筑依山势布局,具有园林特色。
风穴寺及塔林,有天王殿、中佛殿、地藏殿、观音阁、藏经阁等建筑。寺内最早的建筑是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七祖塔,平面方形,高22米,九级密檐式砖塔。金代的中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明代毗卢殿、钟楼保留有宋金建筑特点,钟楼内悬有北宋铁钟。
中文名:风穴寺及塔林
地理位置:河南省汝州市东北9公里风穴山
创建于:北魏
俗称:风占寺
风穴寺及塔林,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9公里的风穴山下。创建于东汉初平元年,毁于董卓之乱,复建于北魏。初名香积寺,隋代又名千峰寺,后唐扩建为白云寺,又称风穴寺。
风穴寺及塔林,现存唐金元明清历代遗构。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维有诗《过香积寺》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这里深山藏古寺的静谧。
寺依山临壑,建筑取山就势,因地而建,很好地利用了山崖溪流等自然条件,如平地建楼阁,高岭造望亭,溪边造小桥、水亭等,是一座很富园林特色的寺院。中佛殿位于寺院的前中部,建于金代。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维修。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用四铺作单下昂斗栱。殿内构架为彻上明造,其横断面为“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式”。
山墙下部,砌造手法与明、清作法显然不同,一是不讲究上下砖层对缝(即砖层“不岔分”);二是砖层自下而上有收分,墙表显出层层微小的台阶,宋《营造法式》谓之“露龈造”。钟楼原名悬钟阁。
位于中佛殿西南隅。创建于北宋,明代万历十三年 (1585) 重修。楼建在 6米高的石台上,面阔、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正脊饰大吻和铁凤鸟。
密檐之上为塔刹,由刹座、九层相轮和水烟、宝珠等组成。
风穴寺及塔林
塔林共计83座塔,其中元塔16座,余为明清塔。结构多为砖塔,部分为石塔。砖塔多为单层密檐式小塔,平面多为方形与六边形。至元十七年(1280)建造的“松齐慧公宗师之塔”为最好,平面为六角形,须弥基座,单层密檐式,塔檐 5层,下作砖雕斗栱,塔身各面有造型精美的砖雕假门。石塔以南塔林的“窣堵婆”造型较为别致,高 4.5米,仰伏莲基座,圆球形塔身。
1979年建立文物保管所。1978年整修了钟楼,1982年修缮了毗卢阁,1985年以来又相继整修了观音阁、涟漪亭、接圣桥、喜公池、接官厅和部分围墙、道路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