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偃师兴福寺大殿 编辑
偃师兴福寺大殿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偃师市高龙镇高崖小学院内) ,修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占地面积为102.83平方米。
偃师兴福寺大殿是偃师市较为少见的明代工艺建筑。兴福寺大殿的现状及碑刻的发现,对于研究豫西地区佛教建筑风格、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民生活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偃师兴福寺大殿是河南省唯一的全木结构的明代建筑。
2016年,偃师兴福寺大殿入选河南省第七批省级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偃师兴福寺大殿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偃师兴福寺大殿
地理位置: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偃师市高龙镇高崖小学院内)
占地面积:102.83 m²
所处时代:清代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377-3-180
偃师兴福寺大殿风景
结构
偃师兴福寺大殿风景
通常来说,中国的木构大殿梁柱都是左右对称的,而兴福寺大殿是东边通梁、西边通柱,结构很不对称。大殿内部的檩、梁、桁、柱等结构极为复杂,主体梁架如大梁、二梁由四根柱子支撑着。
偃师兴福寺大殿,东梁直贯南北,西柱直顶大梁,全由传统榫卯结合。西半部分为传统梁柱结构,东半部分却有梁无柱,殿及立檐仅凭斗拱和数根斜立柱支撑,东梁与房脊之间无支撑。
特点
偃师兴福寺大殿虽然结构上不对称,但巧妙利用了力学原理,使整个大殿上部的重量均匀地承受在梁柱上,保持了建筑本体的稳固。这种结构在古代建筑上极为少见,当地群众称它为“东梁西柱”“房倒屋不塌”结构。
偃师兴福寺大殿土木结构,檐下为中国传统木建筑结构,殿前檐下斗拱上有54个精美的衔珠龙头造型,有歇山式全琉璃顶。
偃师兴福寺大殿景观
偃师兴福寺大殿前檐下斗拱上有54个精美的衔珠龙头造型。大殿面南,东西11.5米宽,南北9.4米。高约12米,有歇山式全琉璃顶,琉璃瓦现多有脱落,滴水瓦有八卦图案,两脊有四角坡垂脊上各有鲤鱼翻身、吼狮、龙吻等脊兽。滴水瓦上烧制有八卦图案,檐下墙壁和木梁均绘有祥云、佛像等彩绘。大殿土木结构,四角勾心斗角的飞檐,缺少铜铎。
偃师兴福寺大殿景观
偃师兴福寺大殿景观
2019年10月7日,偃师兴福寺大殿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偃师兴福寺大殿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偃师市高龙镇高崖小学院内)。
偃师市高龙镇高崖小学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偃师兴福寺大殿:从偃师站出发,途径杜甫大道、洛偃快速通道,路程大约17.7公里,时间大约3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