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阁寺 编辑
高阁寺,原名大士阁,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马号街,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
高阁寺坐北朝南,通高20余米,为高台楼阁式建筑,台基高约8米。南面为正面,设石阶32级。石阶两边及承台周围,均有石狮、石柱、石板护拦。底基约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装饰,每面八条龙,相互对称。阁的正面置阁扇门,明间和次间共用四根圆木通柱,直达阁顶四架梁下,框架结构坚实牢固。高阁寺梁架呈明代特征,斗拱和阁门为清代地方手法。高阁寺在是一座传统礼制文化、多元宗教文化、王府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2013年3月5日,高阁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高阁寺
地理位置: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马号街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95-3-49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别名:大士阁
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高阁寺,即现存高阁寺。
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曾重修高阁寺。
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10日,安阳各界人士在高阁寺门前召开声援“五卅”运动大会。
1982年,安阳市人民政府投资对高阁寺修缮,将其损坏的木件按照原样进行安装,增补檐横,翻盖房顶,整修石栏杆,顶起下沉的大殿西北角。
1985年,高阁寺挑顶换瓦。
1995年,文峰区人民政府对高阁寺落架大修,重修西厢房三间,并重饰油彩。
2023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实施了高阁寺修缮项目。
高阁寺
高阁寺坐北朝南,通高20余米,为高台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台基高约8米,长宽各约13米,平面为正方形,南侧中部为石质阶梯,其余全用青砖垒砌。高阁寺南面为正面,正面设石阶32级,拾级而上,可登台上阁楼。
殿阁
梁架
殿阁石阶两边及承台周围,均有石狮、石柱、石板护栏。阁的正面置阁扇门,进深、面阁各三间,皆为9米。明间和次间共用四根圆木通柱,直达阁顶四架梁下,框架结构坚实牢固。4根金柱直接承托上檐五架梁,通柱外与两层檐柱和角柱相连接,没有天花板。斗拱较为复杂。正脊浮雕游龙,两端为鸱吻。四垂脊有套兽,顶覆以绿色琉璃瓦。脊拉牵上书“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岁次庚寅八月重建”,前金搭牵上书“大清光绪玖年岁在癸未六月重修”。高阁寺梁架呈明代特征,斗拱和阁门为清代地方手法。
西厢房
高阁寺西厢房三间,是清代建筑。
高阁寺石浮雕
高阁寺底基约有一米高的石浮雕装饰,每面八条龙,相互对称,其上还刻有印度梵文。
安阳高阁寺,原名大士阁,因建在砖砌的高台基上,所以又叫高阁寺。
“五卅”运动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安阳。共产党员杨介人到省立十一中学发表演讲,号召安阳各界人士声援“五卅”运动。6月初,全城学生开始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6月9日,各校学生齐聚在省立十一中学,声援“五卅”运动,在全城掀起了反帝爱国高潮。6月10日,安阳各界人士在高阁寺门前召开声援“五卅”运动大会。全城闭市,机关、学校、商店、工厂一律下半旗,向死难同胞致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遗址碑
地理位置
高阁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马号街。
高阁寺
交通指引
自驾:自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高阁寺,距离约3.9千米,用时约1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