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门城址 编辑
沙门城址,当地俗称“吴起城”,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榆林乡沙门村东北2千米,东南距延津县城约18千米,西距新乡市区约20千米,南距黄河约35千米。沙门城址是历经汉、宋、金时期的古遗址。
沙门城址大致呈北窄南宽的梯形,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北段保存较好,南城墙及东城墙遭到破坏而无存。发掘清理表明,金元时期的城址位于现地表下1.5米左右,北宋时期的遗迹则深埋于现地表3米以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则出土于现地表7米以下。初步发现的遗迹有:城墙、道路、房基、水井、农田、灰坑、灶等。沙门城址清理出土的遗物可分为瓷器、陶器、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铜器、铁器及建筑遗物、冶炼遗物、动物骨骼等几类。沙门城址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对黄河古渡口城址进行的科学发掘,为研究宋金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渡口城市的建筑布局与防御等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
2013年3月5日,沙门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延津沙门城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榆林乡沙门村东北2千米
所处时代:汉、宋、金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329-1-32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沙门城址挖掘现场
沙门城址残存城墙
初步发现的遗迹有:城墙、道路、房基、水井、农田、灰坑、灶等。
瓷片
磁州窑系诗文碗
文物
口径22厘米、底径6厘米、高9厘米,口沿及碗身有裂纹,重675克,灰胎,外罩白色化妆土,内外施白袖不及底,圆唇,侈口,圈足,圈足内有墨书“王”字,碗内靠碗口部饰黑釉弦文一周,在此内用黑釉书写“物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句,为磁州窑系典型作品,艺术价值较高。
长颈黑釉瓶
长颈黑釉瓶
红绿彩骑马偶人
红绿彩骑马偶人
三彩瓜纹枕
三彩瓜纹枕
第二,沙门城址发现并对宽度达80米的南城墙做了解剖工作。清理发现,南城墙是在早期城墙的基础上加宽夯筑而成。如此宽的城墙应与兼顾黄河防洪有关。这也为了解当时黄河渡口城市的堤防提供了新颖的实物资料。在城墙的内侧发现了宋金时期的道路和车辙痕迹,车辙的宽度为1.45米,这对了解当时的交通状况也首次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资料。
第三,沙门城址较多穿孔大石块的发现,可能与运输或商业交易中挽系牛、马等牲口有关,这又与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牛、马等较大型动物的骨骼相印证;而且,还出土了许多有切割加工痕迹的骨料,说明城址内有制骨作坊的存在。另外,可供比较的是,在城址南约1000米处,现地表3米下,施工部门挖出有7块重量在1吨左右的大型穿孔石,这些孔径较大(约9厘米)的穿孔石应与码头上挽系船缆有关。大量礌石的发现应与城的军事防御有关,这些都是较为罕见的实物资料。
第四,北宋时期大面积农田遗存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中尚属首次,可以为有关宋代农业史的研究提供难得的耕作农田的考古实物资料。这时的垄作农田,田垄的宽度约为25厘米。其中清理的一部分农田中,田内人的足印、动物的足印清晰依然。
第五,在城址内出土的瓷器种类之多,数量大,这些瓷器及瓷器残片的大量出土,一方面可以印证城址的渡口性质,是当时瓷器转运、交易的重要场所,也说明城址居民较多,作为州治所在地是可信的。这也必将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一大批新颖的实物资料。
第六,大量的冶炼坩埚及炼渣的发现,一方面说明城址内有一些冶铸作坊的存在,也可以填补这一阶段中国冶金史的空白。国内与古代坩埚冶炼有关的资料极为匮乏,沙门城址内大小不同的冶炼坩埚及大量炼渣的出土,对认识当时的冶金技术与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
另外,沙门城址当地俗称“吴起城”,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扼守黄河渡口时的屯兵处。在城址南墙的底部夯土层中,已经发现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板瓦、筒瓦、陶器等残片。是否存在战国时期的城址,尚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予以揭示。
地理位置
沙门城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榆林乡沙门村东北2千米。
沙门城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沙门城址,路程约20.6千米,用时约2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