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塔 编辑

河南省新乡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玲珑塔玲珑塔

玲珑塔,又名善护寺塔、徽塔、雁塔,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原武镇境内,是宋朝古塔遗存。

玲珑塔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塔为平面六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全塔高约47米。原为善护寺内附属建筑物,清代善护寺失火,寺毁塔存。玲珑塔向东北方向倾斜2°33′。塔底层被黄河泥沙淤埋于地下,地面以上见十二层。塔北面有一塔门,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塔体自下而上面阔与高度递减,每层塔檐为叠涩砖砌出,上加莲瓣平座,各层有半圆券门、古钱纹和破子棂式假窗,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每层檐之翼角下有木质角梁。塔身每层均辟半圆拱券门及假窗。各层由盘旋砖阶相连,可直至塔顶。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玲珑塔历经地震、黄河淤积、日寇炮火,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玲珑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玲珑塔

地理位置: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原武镇

所处时代:宋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善护寺塔、徽塔、雁塔

编号:7-1168-3-46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玲珑塔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

1979年、1983年和2013年,对玲珑塔进行了修缮。

2022年,平原示范区启动玲珑塔修缮保护工程,从12层、11层逐步向下维修,包括外部的酥碱砖、风铃以及塔内的通道等都将进行修复、挖补处理。

建筑格局

编辑

玲珑塔

玲珑塔,又名善护寺塔、徽塔、雁塔,为平面六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全塔高约47米。原为善护寺内附属建筑物,清代善护寺失火,寺毁塔存。玲珑塔向东北方向倾斜2°33′,池塘里,塔身与倒影刚好形成一个夹角。塔身底部自南向北,冒出地面的4块塔砖,逐渐缩减到了2块,塔身向东北倾斜。塔底层已被黄河泥沙淤埋于地下,地面以上见十二层。塔北面有一塔门,塔檐砖砌斗拱露出地面。塔体自下而上面阔与高度递减,每层塔檐为叠涩砖砌出,上加莲瓣平座,各层有半圆券门、古钱纹和破子棂式假窗,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塔心室呈平面六角,各置雕砖垒砌的斗拱、倚柱。每层檐之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下悬挂铁风铎,共72个。塔身每层均辟半圆拱券门及假窗。紫檩木刹柱座在第五层楼板上,从顶层穿过,上串高0.88米的铸铁塔刹。塔内五层以下为斗拱攒顶,五层以上为木楼板。各层由盘旋砖阶相连,可直至塔顶。塔顶铁刹、覆钵、相轮犹存。

文物遗存

编辑

玲珑塔塔身玲珑塔塔身

玲珑塔塔身每层均辟半圆拱券门及假窗;塔心室各面置雕砖垒砌的斗拱、倚柱。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由来

玲珑塔,又名徽塔、雁塔。徽塔,应与该塔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有关。而雁塔之说,则有与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相媲美之意。

倾斜原因

玲珑塔倾斜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古建筑师有意设计。因为地处土质松软的大平原,且每年最大的风力和风向是东北风,这样设计能使该塔更坚固;二是天灾导致。据原阳县志记载,该塔经受地震灾害10多次,水灾更甚,“明景泰三年(1450年),黄河南徙,原武数次冲决,治城沦没”,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1721~1723年),黄河一连三年在武陟马营决口,塔基被河水浸泡了一年半之久。

文物价值

编辑
玲珑塔历经地震、黄河淤积、日寇炮火,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1963年6月,玲珑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玲珑塔遗址碑玲珑塔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玲珑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玲珑塔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原武镇境内。

玲珑塔

交通信息

步行:自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原武镇人民政府步行前往玲珑塔,路程约740米,用时约11分钟。

下一篇 广唐寺塔

上一篇 沙门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