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里桥遗址 编辑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券桥乡大程庄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夏朝时期的古遗址。
1994年,发掘八里桥遗址,发掘灰坑17个,出陶器石器和兽骨等遗物。所出陶器中夹砂陶明显多于泥质陶,陶色以灰陶为多、黑陶次之,并有一定数量的褐陶;纹饰以绳纹居多,另见附加堆纹、弦纹、压窝纹、鸡冠耳、花边口、刻槽等装饰。以鼎、夹砂深腹罐、大口尊、小圆腹罐、花边口沿、刻槽小罐、豆、爵、盆、瓮、缸等构成典型器物群,这些文化特征表明遗址时代属二里头文化三期。2005年,再次进行钻探发现卜骨、陶器(部分有刻划符号)、石钺、石斧、玉斧、白陶爵等遗物,由此说明八里桥遗址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一个等级较高的聚落。八里桥遗址的钻探和发掘为豫西南地区夏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资料。
2013年3月5日,八里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八里桥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券桥乡大程庄村
所处时代:夏朝
占地面积:约 1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300-1-30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83年,八里桥遗址所属券桥乡在此建砖窑厂,使该遗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86年,八里桥遗址出土象征诸侯王权的石钺。
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联合对八里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八里桥遗址
八里桥遗址位置图
地层堆积
第1层:耕土层,因早年施行过深翻,所以较深。厚0.5~0.7米。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含细沙,包含有瓷片、石块、汉砖、陶片等。
第2层:黑褐色粘性土,夹杂黄色颗粒和零星红烧土块,土质较硬。厚0.1~0.35米。内含有陶片、石块、碎骨等。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鼎、盈、缸、爵、豆、罐、花边罐、盆、大口尊、器盖等,多饰有绳纹。
第3层:黑褐色胶结土,微泛红色,土质较硬。厚0.2~0.35米。其中含有细小红烧土块,炭粒和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罐、缸等。
第3层以下为生土。
遗迹
灰坑,共发现17个。除H4开口于第1层下外,余皆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灰坑均口大底小,口部有圆形、椭圆形、近方形、不规则形。剖面结构多为直壁平底,次为锅底或尖底。一般深1米多,最深者达2米多。
小沟,发现1条(G1)位于T1南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H6、H15。平面大体是东西走向。口宽0.4~0.8米、底宽0.25~0.55米,深0.3米。沟内填黑土,包含物有石块、陶片等,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鼎、罐等。
白陶爵
八里桥遗址出土遗物中,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另有夹砂黑陶红褐陶及部分泥质陶,制法为轮制、手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堆纹、弦纹、云雷纹等,尤其重要的是在一陶片内壁发现有刻划符号,而在另一采集的陶器上有疑似“文字”的发现。器形主要有大口尊、夹砂罐、鼎、豆、花边罐、爵、器盖等。
石器
石钺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陶器残片照片和文字拓片
八里桥遗址发现的陶盆残片、陶且(祖)和卜骨上的“刻划符号”,是所知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内容最丰富、也最为重要的文字资料。
八里桥遗址文字资料的发现和释读,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二里头文化的性质以及姒姓曾国的历史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地理位置
八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券桥乡大程庄村。
大程庄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八里桥遗址,路程约5.1千米,用时约13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