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宁石桥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宁石桥汝宁石桥

汝宁石桥,原名“济民桥”,又称“汝宁东关石桥”,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城东关,是明朝时期的古石桥。

汝宁石桥横跨在汝河之上,为五孔实腹联拱石桥,中孔跨径约7.8米,边孔跨径各约7.4米,桥长约55米,宽7.3米,高约12米,整座桥面均用长条青石砌筑。这里是古城汝宁府东去西来的交通咽喉。石桥桥身构造从侧面可分桥栿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为青条石漫砌;两侧有望柱二十六根,望柱上面各雕刻有桃形状柱头和石狮子柱头。石桥的栏板用上下两块青石板拼成,栏板的雕刻以动物、花卉为主,其他纹饰作陪衬。桥墩的分水尖上有分水兽。汝宁石桥表现出劳动人民在建桥工程技术上的创造才能,对明代桥梁建造技术和艺术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19年10月,汝宁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汝宁石桥

地理位置: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城东关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359-3-16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汝宁石桥汝宁石桥

汝宁石桥原为木桥,汛期常遭水毁,断绝交通。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石桥,称济民桥,后毁。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为五孔青石拱桥,年久,又毁。明崇祯六年(1633年),重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兵部侍郎杨文岳为阻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汝宁府,将桥面拆毁。

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修,后又毁。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川省文县县令汝南人孙敬斋任满回乡,捐白银1200两,并组织绅商民众捐募白银2500两,重建此桥。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入侵汝南前夕,桥东端被毁,日本投降后修复。

1952年、1964年,人民政府对此桥两次进行全面修葺,至今完好,并可通行汽车。

建筑特点

编辑
汝宁石桥横跨在汝河之上,是一座大型明代石桥,原名“济民桥”。因为位于汝宁大街东端,故又称“汝宁东关石桥”。该桥为五孔实腹联拱石桥,中孔跨径约7.8米,边孔跨径各约7.4米,桥长约55米,宽7.3米,高约12米,整座桥面均用长条青石砌筑。这里是古城汝宁府东去西来的交通咽喉。

汝宁石桥桥面汝宁石桥桥面

汝宁石桥桥身构造从侧面可分桥栿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为青条石漫砌;两侧有望柱二十六根,望柱上面各雕刻有桃形状柱头和石狮子柱头。柱与柱间镶嵌石栏板50块,每块长1.7米、高0.8米。栏板与望柱掏榫衔接。桥拱每孔青石横联22排,每排9块,每块高1.5米(上部高0.3米)。拱石为竖立状,白灰、糯米汁浆砌,结构严密。桥体为空腹式,五拱之间有四小拱,高2~2.5米、宽1米。桥墩为青百条垒成,每块长1.5米、宽0.4米、厚0.25米。桥墩迎水方向设有四台级分叶水尖。每个桥墩正中,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桥洞,既节省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洪水大时可以行洪,减少对桥的冲击。

汝宁石桥

汝宁石桥桥墩和东西两边桥身,不是方方正正的石条,而是圆柱体的石磙,过去农村常见的麦收打场用的石磙,磙眼还依稀可见,较罕见。

文物遗存

编辑
望柱

石桥桥身石桥桥身

汝宁石桥桥身两侧有望柱二十六根,望柱上面各雕刻有桃形状柱头和石狮子柱头。

栏板

汝宁石桥雕刻

汝宁石桥的栏板用上下两块青石板拼成,栏板的雕刻以动物、花卉为主,其他纹饰作陪衬。

分水兽

分水兽分水兽

汝宁石桥桥墩的分水尖上有分水兽。

文物价值

编辑
汝宁石桥表现出劳动人民在建桥工程技术上的创造才能,对明代桥梁建造技术和艺术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1987年11月12日,汝宁石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汝宁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汝宁石桥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城东关。

汝宁大街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汝宁石桥,路程约2.6千米,用时约5分钟。

下一篇 济渎庙

上一篇 闰楼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