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庄延庆寺塔 编辑

河南省济源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庄延庆寺塔柴庄延庆寺塔

柴庄延庆寺塔,又名千佛舍利塔、龙潭寺塔、文峰塔,位于河南省济市城区西北约3千米柴庄东,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建。

柴庄延庆寺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宝顶组成,为六角七层高约26米密檐式砖塔。塔身呈抛物线形。外壁各层嵌有砖雕佛像一千多尊,近于北魏手法。塔心室呈六角形,二层至六层设有梯道和圭形门,通过通道,可由里向外盘旋而上,直至六层。这种塔内筒状结构手法,在隋唐以前普遍,到北宋中叶不多见。该塔被收入《中国古塔精粹》一书中。柴庄延庆寺塔南门内置《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所修舍利塔记》碑,马元颖撰文,郝黯篆额,杨虚已仿王羲之行书书丹。延庆寺塔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及建造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场所。

2006年5月,柴庄延庆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柴庄延庆寺塔

地理位置: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约3千米柴庄东

所处时代:宋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630-3-33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由通慧禅院(今大明寺)住持比丘法言和尚为藏置舍利子与延庆寺住持省初、河阳念定寺(孟州境内)僧教岸三寺共谋筹建柴庄延庆寺塔。

2019年3月,柴庄延庆寺塔进行修缮。

2022年3月,柴庄延庆寺塔进行抢修工程。受2021年强降水影响,塔基西、北两侧地面出现沉降,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位移约1米(历史倾斜位移0.76米),塔身一层东北塔体开裂宽约 5~15毫米的裂缝。此次临时支顶工程主要通过采用三角形钢架组合的方式,加大塔体周边地面受力面积,分散塔身对地基土持力层的压力,抵消塔体倾斜产生的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从而抑制塔重引发的地基软卧层的变形量,减小、减缓塔身倾斜歪闪变形量与变形速度。

建筑格局

编辑

柴庄延庆寺塔

柴庄延庆寺塔建于延庆寺内西北角的爽垲之地,又名千佛舍利塔、龙潭寺塔、文峰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宝顶组成,为六角七层高约26米密檐式砖塔。塔基每面宽约4米;塔身呈抛物线形。外壁各层嵌有砖雕佛像一千多尊,近于北魏手法。塔心室呈六角形,叠涩式收顶,上留六角形小孔,直视塔内项部。从北门向右顺梯道盘旋至二层,二层至六层设有梯道和圭形门,每层顶部亦系叠涩式收顶,以承托木构楼板(现已全部脱落)。但是通过通道,可由里向外盘旋而上,直至六层。这种塔内筒状结构手法,在隋唐以前普遍,到北宋中叶不多见。此塔第七层系实心,不能登临。塔的每层出檐结构,使用正反叠涩砖层,其上未施平座。该塔被收入《中国古塔精粹》一书中。

文物遗存

编辑
石碑

石碑石碑

柴庄延庆寺塔南门内置《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所修舍利塔记》碑,马元颖撰文,郝黯篆额,杨虚已仿王羲之行书书丹。其拓片1973年曾在日本展出。

历史文化

编辑
延庆寺

延庆寺,位于济源市天坛办事处柴庄村东的龙潭东岸。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因坐落在济水西源的龙潭岸边,又名龙潭寺。鼎盛时期,寺院建筑达二十余座。现存寺院山门、舍利塔、北宋墓塔、四令堂遗址等建筑和唐至清碑碣石刻十余通。延庆寺亦为北宋一代名相活动的场所。北宋太平兴国时(约976年左右),阆中陈省华任济源县令,爱龙潭风物,举家居延庆寺西佛院。三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为学其中,后相继登科,接踵为相,延庆寺亦被后世推崇为“文峰胜地”。欧阳修《卖油翁》中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陈尧佐之孙虞部员外郎陈知俭在延庆寺西佛院“四贤读书处”建四令堂,纪念其曾祖父陈省华、祖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当时文学家司马光作《四令堂记》以记之。

文物价值

编辑
延庆寺塔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及建造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场所。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06年5月,柴庄延庆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柴庄延庆寺塔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约3千米柴庄东。

延庆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济源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柴庄延庆寺塔,路程约8.2千米,用时约2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