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报恩寺遗址 编辑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碽妃始建,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 。
大报恩寺遗址坐东向西,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主体部分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现仅存部分基址 。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对研究中国南方地区的佛教建筑及历史有重要价值 。
2013年3月5日,大报恩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大报恩寺遗址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
所处时代:东晋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 7-0156-1-156
西晋太康年间,建初寺复建,改称长干寺。
南朝陈时期,长干寺重建,改称报恩寺。
宋朝时期,报恩寺重建,改称天禧寺,建圣感塔。
元朝时期,天禧寺重建,改称慈恩旌忠教寺。
明永乐六年(1408年),慈恩旌忠教寺毁于战火。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碽妃,在慈恩旌忠教寺旧址建大报恩寺。
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
2008年,大报恩寺遗址发现北宋时期长干寺佛祖真身塔地宫等历史遗迹 。
大报恩寺遗址
| 香水河遗址 香水河遗址保存了完整的河道石砌驳岸,河道上口宽3米,底宽2米,深2.3米,逐层收分。主河道南北长约170米,两岸与底部皆用长方形青条石铺砌 。 |
| 天王殿遗址 天王殿遗址坐东朝西,五间三进,南北长28.2米、东西宽17.6米。左侧遗留有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明代石柱础,下方是夯土台基,土层是一层夯土加上一层砂石,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起到稳固的作用 。 |
| 伽蓝殿遗址 伽蓝殿遗址位于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基遗址正北部,平面呈"凸"字形,坐北朝南,正中的夯土台基呈长方形,长11米,宽6.2米,现存台基高出地表6米 。 |
| 大殿遗址 大殿遗址南北长53.03米,东西深36.3米,北半部分主要为遗址,南半部分进行复建。考古发掘出三排五行共15个柱坑,残缺两种型号的石柱础,外柱柱础边长1.5米、高0.75米;内柱柱础边长2米、高1.75米。建筑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太和殿 。 |
| 法堂遗址 法堂遗址整体规模与天王殿近似,五间三进规制 。 |
| 观音殿遗址 观音殿遗址长18.54米,宽11.5米,为三间三进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 。 |
| 地宫遗址 地宫遗址为大报恩寺琉璃塔塔基遗址,为典型的南方竖穴式地宫,距地表6.74米,是中国现存最深、最大的竖穴式地宫。地宫内考古发掘出石函、铁函、七宝鎏金阿育王塔等文物 。 |
| 永乐碑 永乐碑立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碑身、碑帽已经在太平天国战火中被摧毁,仅留有碑座。碑文由明永乐帝朱棣亲自撰写,详细记述了建造大报恩寺的缘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罔极之恩 。 |
| 七宝阿育王塔 七宝阿育王塔铸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008年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出土,高120厘米,底座边长40厘米,檀香木胎,外包银皮,表面鎏金。通体镶嵌水晶、玛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宝珠数百颗。是中国国内发现的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工艺最复杂的阿育王塔。塔为单层方形塔,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盖中心,刹顶为火焰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并有两只鎏金银环;塔盖四角各立山花蕉叶。塔身方形,中空,与塔座连为一体。通体雕饰佛本生与佛传故事,间有佛像、金翅鸟、莲花纹、忍冬纹等精美纹饰。塔身上下錾刻有铭文二十条。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 |
| 佛顶骨舍利 佛顶骨舍利是释迦摩尼佛真身的头顶骨舍利,2008年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出土,2010年被发现,后转藏于栖霞寺,现藏于牛首山佛顶宫 。 |
2013年3月5日,大报恩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理位置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交通路线
公交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2、16、38、202、701、706、D58路公交车,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初寺)站下车前往 。
驾车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距离大报恩寺遗址约4千米,驾车约3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