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坊孙吴墓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坊孙吴墓上坊孙吴墓

上坊孙墓,又称上坊东吴大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镇(现已并入东山街道)中下村一个名为“孙家坟”的小土岗南麓,前对青龙山,背依黄龙山系土坑竖穴砖室墓,由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排水沟和砖室等组成。

上坊孙吴墓坑长21.5米,宽14.4米,前室顶部置巨型覆顶石、前后室四隅嵌兽首形石灯台、后室有大型虎首状石棺座等墓葬设施。出土物有金、银、铜、铁、漆木、瓷、陶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70多件及铜钱600余枚,其中人面纹瓦当造型精美、青瓷器新器型前所未见。该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瓷器最多的孙吴墓葬。墓主身份推断为高等贵族或孙吴皇室成员。

2013年3月5日,上坊孙吴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上坊孙吴墓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上坊镇

所处时代:三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40-2-05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上坊孙吴墓是2005年12月江宁区科学园管委会在上坊镇中下村道路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随后,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市博物馆与江宁区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对周围约20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重点勘探。考古工作于2006年8月上旬结束。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出土文物丰富精美,是中国六朝墓葬考古的重大发现。

上坊孙吴墓

建筑格局

编辑

特点

陵墓平面图陵墓平面图

上坊孙吴墓坑长21.5米、宽14.4米,坑内填土经过夯打,其上部设有3层碎石用于防盗,层厚12~32厘米。墓道残长10.5米,宽4.3米,墓道底部呈26度斜坡状。坑壁略内倾,璧面经过修整而显得光滑平整。墓道内填土夯层厚18~22厘米,内夹含细小的碎石。在距封门墙85厘米处,填有两层碎石带,相距20厘米,层厚8~12厘米。

排水沟从甬道口的铺地砖下,穿过石门、封门墙、斜坡墓道,向南延伸,通向墓前一个大水塘。排水沟长326米,沟底距今地表深5.2米以上。排水沟的底部有砖砌排水槽,底铺一层横向平砖,两侧用砖纵向平铺4~6层,上面盖有一层斜向侧立砖,中间留有宽18厘米的排水孔。排水沟在墓前27米为明沟,之后每隔2.5米至8.7米的一段明沟后,就有一段长1.5米至2米的暗沟,暗沟是从明沟的底部两端向中央对挖的。特别重要的是,在砌筑排水沟的墓砖中发现2块铭文砖。上面刻有“孙"字。

砖室全长20.16米。总宽10.71米,由封门墙、石门、长甬道、前室、过道及后室构成,前、后室两侧均有对称分布的耳室,后室的后壁底部还有两个大壁龛。封门墙高大厚实,紧贴于甬道口外部,宽3.94米、厚1.88米、高3.44米。其内设一道石门,东侧门槛、门柱及部分门楣保存尚好。石门扇及西门柱等已被盗墓者砸碎移至甬道和前室内。甬道券顶长5米、宽2.45米、高2.28米。方形前室边长4.48米,残高5米,两侧耳室长2.50米、宽1.73米、高1.81米。前、后室之间的过道券顶,长1.77米、宽1.94米、高2.06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中部略向外弧凸,南北长6.03米、东西宽4.56米、残高4.04米,两侧耳室长2.49米、宽1.80米、高1.91米。后室后璧底部的两个大壁龛券顶,大小相近,东西相邻。墓顶均为双层砖砌,厚达72厘米。

墓葬前、后室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项结构,甬道、过道及4个耳室均为券顶结构。墓壁均先以“三顺一丁”组砖起砌底部裙墙,以上的券顶以顺砖平砌起券至顶,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则从中央向两侧斜砌成倒“人”字形结顶。前室顶部发现有巨型覆顶石,边长1.16米。它的外面四角有4个吊环,内面雕有精美的神兽纹。前、后室四隅中部嵌有石质兽首形圆雕,上部壁面有烟熏的痕迹,推测为摆放灯具的灯台。后室的后部发现有3组6件石棺座,石棺座凿制规整,大小统一,长1.46米,两端雕凿有虎首和虎的前爪。

墓内发现的木棺已经朽散,棺板主要发现于石棺座,上、后室前部的一角以及前、后室之间的过道。这些棺板经过拼对有3具木棺,棺盖长2.6~3.2米,其中2具棺身为整木挖制。棺板为杉木。墓底铺地砖二层,上层多为大方砖平铺,大方砖边长50厘米。部分墓砖上模印有纹饰,主要有钱纹、放射纹、十字纹、车轨纹等。

布局

上坊孙吴墓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六朝墓葬,其前室顶部的巨型覆顶石、前后室四隅的兽首形石灯台、后室的大型虎首状石棺座等,以及分明暗沟相间开挖的大型排水系统、厚重的封门墙、墓底的特制大方砖等,都是六朝墓葬考古的新发现。

文物遗存

编辑
上坊孙吴墓墓尽管早年曾遭盗掘,但在此次考古发掘中仍然出土金、银、铜、铁、漆木、瓷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70多件以及600余枚铜钱。随葬品以残碎居多,同一器物的碎片往往分布于墓内不同位置,但其中大部分能够修复成器。

出土金银器主要有金环、珠、心形叶片、箔片、冥钱、银饰件等,其中一件金指环直径仅1.5厘米,其上雕刻有龙纹,还有放置镶嵌物的小孔,工艺水平较高。铜器有弩机、盘、鐎斗等。出土漆器近10件,可辨器形有器盖、奁盒,其上彩绘有狩猎、瑞兽、云气等图案,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出土铜钱,有半两、五铢、货泉、太平百钱、直百五铢、大泉当干,其中三国时代的铸钱有太平百钱、直百五铢和大泉当千,为墓葬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出土文物中以青瓷器占大宗,是南京地区六朝墓葬中出土瓷器数量最多、器类最全的一座。绝大多数瓷器制作精美,多施青釉或青黄釉,按用途可分为:

生活用器类

主要有罐、盘口壶、盏、钵、碗、盘、果盒、耳杯、洗、唾壶、鐎斗、器盖等。仅罐类就有双领罐、双系罐、提梁罐、四系罐之分。比较特殊的有,斗方形圜底。釜形器下附支座,器底和腹部均有镂孔。还有1件钱纹罐器形硕大,通高38.8厘米,不仅在同时期墓葬中器形最大,而且盖纽作辟邪形。

生活用具类模型明器

主要有碓、簸箕、扫帚、杵、筛、斗、磨、灶、熨斗支座等。熨斗支座3件,均为圆柱形柱身,上部有近方形穿孔。其中一件柱顶上堆塑一只猴子,出土时穿孔中还插有长柄。长柄的一端虽然残损,但据河北邯郸一座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完整的造型与它相近的铜器看,这类瓷器应该是熨斗的支座。

文房用具类模型明器

主要有毛笔,书刀,均刻画细致。

禽畜及其笼圈类和屋类模型明器

牲畜主要有马、牛、猪、羊、鸡等。青瓷马釉色厚润,神态逼真。青瓷羊圈内有一只卧羊,围栏上堆塑了一只憨厚的蹲熊。青瓷鸡舍分上下两层,下层有干栏式底座,上层为半圆形鸡舍,正面开有两个小门,四角各有一根支柱,支柱上有两面坡顶。青瓷碓房四面坡顶,一面开门,四面开窗,屋内有青瓷碓,地面凿有白形坑。青瓷屋有两面坡顶,四面坡顶两种,不少侧面还有直棂窗。

堆塑罐

堆塑罐通高50厘米,制作工艺复杂,表现内容丰富。它的肩腹部贴饰有龟、蜥蜴、骑兽仙人等。口沿以上部分堆塑有多重复杂的楼阁、众多的飞鸟以及熊、鼠、猴等动物形象。此外,还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

牛车

牛车出土4套,车厢和车轮可以拆卸,仅车厢和牛施青釉,在车轮和车轴两端刻有日、月、合、令等字样,刻文相同的,可以拼装成一套牛车。

人物俑

人物俑23件,可以分为坐榻俑、伎乐俑、侍从俑等。这些人物俑发髻,衣饰多样,神态不一,有的交领,有的圆领,有的为对襟。有的宽袖,有的窄袖。有的穿裙,有的穿裤。有的身上还刻饰有不同的带具。其中各类伎乐俑或抚琴,或击鼓,或吹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值得注意的是一件人物俑,端坐于榻上,榻前有一长条形几案,它的坐姿和形象都与其他瓷俑不同,显示出身份比较特殊。

文物价值

编辑
上坊孙吴墓墓葬规模大、结构复杂,推测属于孙吴高等贵族墓葬,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上坊孙昊墓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六朝墓葬,其前室顶部的巨型覆顶石、前后室四隅的普首形石灯台、后室的大型虎首状石棺座等,以及分明暗沟相间开挖的大型排水系统、厚重的封门墙、墓底的特制大方砖等,都是六朝墓葬考古的新发现。出土的青瓷器数量多,类型丰富,造型富于变化,釉色莹润,是六朝青瓷精品。其中青瓷毛笔、书刀、斗、熨斗支座、带辟邪形盖纽的钱纹罐、堆塑蹲熊的羊圈、附干栏式底座的鸡舍、用文字记号装配的牛车以及人面纹瓦当等,均为六朝墓葬考古前所未见。特别是青瓷俑,制作精巧,人物衣冠服饰刻画细致,十分珍贵。

历史文化

编辑

墓主身份

上坊孙吴墓历史上曾多次被盗,因此考古发掘中,并没有找到与墓主身份直接相关的文字信息,专家学者只能通过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出土瓦当等方面入手,考探墓主身份。许多考古专家和史学家为此展开了激烈争论。有的专家根据这座大墓的形制和结构,断定它是一座东吴晚期的大墓,有可能是贵族墓葬;还有的专家表示,这座大墓的主人有可能是东吴皇室成员。

观点一:孙皓

经数月考古发掘,南京江宁上坊大墓出土了数百件精美瓷器和石刻,考古人员对这座大墓的排水沟进行清理时,意外发现两块墓砖上分别刻着“孙”和“浩”,专家由此推断,墓主极有可能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孙皓皇帝。据史料记载,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比较奢侈,曾建过好几座大墓,所以在他在位时期,出现这样的大墓,完全有可能。

考古人员为了探寻到这座大墓的墓主身份,他们从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调来了几名富有考古经验的技工,打开这座大墓长达200多米长的排水系统,在第25米左右的位置上,考古人员取出排水沟上的青砖,竟发现青砖上刻有“孙”字。随后,考古人员又在另外一块青砖上,看到一个“浩”字。两个字加在一起成了“孙浩”。于是,考古人员把“孙浩”与“孙皓”联系起来。翻开史料,“孙皓”在《三国吴书孙皓传》中是这样记载,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东吴天纪四年(280年),晋武帝灭了蜀国后,顺流而下大举伐吴,兵临石头城下,孙皓开门迎降,被俘至洛阳,几年后死在他乡。

从秦汉到明清,帝王在登基时,就为自己修建陵墓。孙皓在称帝后,被晋武帝灭掉,被俘虏到洛阳,最终没能葬在上坊大墓里。而“孙浩”在史书里,根本没有任何记载。考古人员说,早在1500年前,同音字互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在一些六朝墓葬里,摆放一两块铭文砖,或放一块墓志,这是六朝一种葬俗。

观点二:孙峻

考古报告根据规模、遗物且所在地为“孙家坟”等证据推测该墓属于孙吴晚期的某位宗室乃至帝王。根据罗宗真先生考证,孙吴诸陵中,大帝孙坚高陵位于丹阳孙陵岗,孙权及太子孙登葬南京钟山蒋陵,废帝会稽王孙亮葬丹阳赖乡,景帝孙休定陵在安徽马鞍山,末帝孙皓葬洛阳邙山,孙皓父孙和明陵在乌程县西陵山,各陵皆有较明确的地理位置,那么上坊孙吴墓墓主有可能是一位宗室之王。贺云翱先生根据文献以及该墓被人为破坏的程度推断墓主可能是吴少帝孙亮时期的权臣孙峻。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上坊孙吴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上坊孙吴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镇。

上坊孙吴墓

交通信息

可乘坐市内公交824路至醴泉路站下车,步行510米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