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编辑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爵士,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870年,14岁的汤姆逊进行欧文斯学院(现维多利亚大学)学习工程学。1876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于1880年获学士学位。1881年成为三一学院院士。1883年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三一学院数学讲师。1884年,开始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即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并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05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教授。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8年被封为爵士。1916年至1920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18年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1940年8月30日于剑桥逝世,终年84岁。汤姆逊主要从事气体放电、电磁学、原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他于1897年在真空管阴极射线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除了在物理研究中的贡献,汤姆逊还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培养了7位诺贝尔奖得奖者。
中文名: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外文名:Joseph John Thomson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曼彻斯特
出生日期:1856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1940年8月30日
毕业院校:维多利亚大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897年证明电子的存在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6年至1920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学位:硕士
童年时的汤姆逊
1870年,父亲本来打算将他送到一家工程公司当学徒,但由于没有空缺职位,年仅14岁的汤姆逊被送到了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现维多利亚大学)学习工程学。就读期间,他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得到认可,他投入到物理研究中,并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绝缘体之间接触电”的短论文。在一次实验爆炸中,他差点失去视力 。
1876年10月,放弃工程学,经考试合格并获得一份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 。
1880年,参加了剑桥大学的学位考试,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取得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前,他发表了两篇纯数学主题的小论文。同年,他开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师从第二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雷利勋爵 。
1881年,当选三一学院学士,开始从事数学和实验物理的研究工作 。
1883年,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并在三一学院担任了为期一年的数学讲师 。
1884年,雷利勋爵辞职,汤姆逊开始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接替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6月12日,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1897年,汤姆逊在真空管阴极射线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并得出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的结论;4月30日,他在向皇家学会做的演讲中宣布了这一发现 。一个月后,他计算出了电子的质荷比 。1905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教授 。
1906年,因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08年,被授予骑士称号 。
1912年,获得功勋勋章,被封为爵士 。
1916年至1920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
1918年,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并辞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职位,保留物理学教授头衔 。
1940年8月30日,汤姆逊于剑桥逝世,终年84岁 。
科研成就
研究综述
汤姆逊早期的研究路线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亚当斯奖所要求的研究主题;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的数学发展;拉格朗日公式的动力学运用 。
汤姆逊领导卡文迪什实验室的35年中间,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成果:进行了气体导电的研究,从而导致了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α射线、β射线的发现;进行了正射线的研究,发明了质谱仪,从而导致了同位素的研究;膨胀云室的发明,为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准备了条件;电磁波和热电子的研究导致了真空管的发明和改善,促进了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和应用。
他还在一篇关于能量转换的论文中指出,能量必须同时具有质量和动量,从而部分地预见到运动的带电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
1905年,汤姆逊发现了钾的天然放射性。%20
1912年,汤姆逊发现了氖同位素。%20
发现电子
1883年,汤姆逊写了一篇与原子核有关的涡旋环理论的获奖论文,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他称X射线使气体导电的现象为"电离",并通过电离现象的研究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很小的带电粒子。
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仪器
汤姆逊当时称电子为“corpuscles”,然而而后的学界多使用“electron”称呼电子,这个词由约翰斯通·斯通尼(Johnstone%20Stoney)于1891年提出,早于汤姆逊实际发现电子。%20
汤姆逊还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又名汤姆孙模型),但后来的实验证实了这个模型是不正确的。另外,汤姆逊在研究了原子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后,结合巴克拉的结果,证明了原子中的电子数目约为原子质量数的一半,指出了原子序数的重要性。%20
学术著作
时间 | 名称 |
---|---|
1883年 | 《涡旋环运动论文》(Treatise%20on%20the%20Motion%20of%20Vortex%20Rings%20) |
1886年 | 《动力学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Application%20of%20Dynamics%20to%20Physics%20and%20Chemistry) |
1892年 | 《电磁学最新研究笔记》(Notes%20on%20Recent%20Researches%20in%20Electricity%20and%20Magnetism) |
1898年 | 《气体放电》(The%20Discharge%20of%20Electricity%20through%20Gases) |
1903年 | 《通过气体传导电力》(Conduction%20of%20Electricity%20through%20Gases) |
1907年 | 《光的结构》(The%20Structure%20of%20Light) |
1907年 | 《物质的微粒理论》(The%20Corpuscular%20Theory%20of%20Matter) |
1913年 | 《正电射线》(Rays%20of%20Positive%20Electricity) |
1923年 | 《化学中的电子》(The%20Electron%20in%20Chemistry)%20 |
学术交流
1896年,汤姆逊访问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做了四场讲座,总结了他研究成果%20。
1904年,汤姆逊在美国耶鲁大学做了六场关于电和物质的讲座%20。
人才培养
教学工作
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期间,汤姆逊不但给研究生讲专业课,还给本科生开设基础物理课。在1884至1895年间,他坚持每学年给学生讲授四到七门课。其教学工作量既远远超过了当时剑桥“每两学期中至少开一门课”的规定,也大大超出了两位前任每学年只分别上两至三门课的任务。
他对卡文迪什实验室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以往的学位考试课程一分为二,分别增设了针对物理专业学生的数学课以及数学学位考试中的实验演示内容。%20
教学理念
汤姆逊对待教学非常认真。他认为教学本身对科学研究有帮助,通过教学,他往往能重新审视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他从不要求进入新研究领域的人从阅读已有文献开始,相反,汤姆逊认为科学研究是首先澄清自己的观点,再去查阅他人的科研成果,从而不受任何假设的影响。%20
实验室建设
汤姆逊对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建设有卓越贡献。他针对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研究空间极度拥挤等问题,不仅通过自筹和募集资金的方式,扩建了实验室的规模。通过对初级班和高级班采取不同的教学系统的方法,满足了大学教学的要求,确保了教学质量。%20
在汤姆逊的建议下,从1895年开始,卡文迪什实验室实行吸收外校及国外的大学毕业生当研究生的制度,并率先实行了对女学生开放的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一批批优秀的年轻学者陆续来到这里,在汤姆逊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1885至1914年间受到过汤姆逊教益的各国研究生中,有许多后来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其中7人获得了诺贝尔奖,27人取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资格。%20%20
培养学生
根据2023年12月数学谱系项目网站数据,汤姆逊先后指导了15名学生,其中包括7名诺贝尔奖得奖者,具体信息如下:
(加粗为诺贝尔奖得主)%20
时间 | 姓名 | 学校 |
---|---|---|
1897年 | 查尔斯·汤姆逊·里斯·威尔逊(Charles%20Thomas%20Rees%20Wilson) | 剑桥大学 |
1899年 | 哈罗德·A·威尔逊(Harold%20Albert%20Wilson) | 剑桥大学 |
1900年 | 约翰·坎宁安·麦克伦南(John%20Cunningham%20McLennan) | 多伦多大学 |
1902年 | 保罗·朗之万(Paul%20Langevin) | 巴黎大学 |
1903年 | 约翰·西利·爱德华·汤森(John%20Sealy%20Edward%20Townsend) | 剑桥大学 |
1904年 | 欧文·理查森(Owen%20W.%20Richardson) | 伦敦大学 |
1911年 | 尼尔斯·玻尔(Niels%20Henrik%20David%20Bohr) | 剑桥大学 |
1912年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20Lawrence%20Bragg) | 剑桥大学 |
1912年 | 阿瑟·卢埃林·休斯(Arthur%20Llewelyn%20Hughes) | 剑桥大学 |
1913年 | 爱德华·维克多·阿普尔顿(Edward%20Victor%20Appleton) | 剑桥大学 |
1928年 | 罗伯特·威廉·迪奇伯恩(Robert%20William%20Ditchburn) | 剑桥大学 |
瓦迪斯瓦夫·纳坦松(Władysław%20Natanson) | 剑桥大学 | |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20Rutherford) | 剑桥大学 | |
杰弗里·泰勒(Geoffrey%20Ingram%20Taylor) | 剑桥大学 | |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George%20Paget%20Thomson) |
教材编写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895年 | 《电磁学的数学理论基础》(Elements%20of%20the%20Mathematical%20Theory%20of%20Electricity%20and%20Magnetism) | 第五版于1921年出版%20 |
《物质的性质》(Properties%20of%20Matter) | 与坡印廷合著,四卷本物理学教科书%20 |
荣誉表彰
奖励奖章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方 |
---|---|---|
1884年 | 亚当斯奖 | 剑桥大学%20 |
1884年 |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 英国皇家学会%20 |
1894年 | 皇家奖章 | 英国皇家学会%20 |
1902年 | 休斯奖章(Hughes%20Medal) | 英国皇家学会%20 |
1902年 | 霍奇金斯奖章(Hodgkins%20Medal) | 史密森研究院%20 |
1906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20 |
1910年 | 埃利奥特·克雷森奖章(Elliott%20Cresson%20Medal) |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 |
1912年 | 英国功绩勋章 | 爱德华七世%20 |
1914年 | 科普利奖章 | 英国皇家学会%20 |
1922年 | 富兰克林奖章 |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20 |
1923年 | 斯科特奖章(Scott%20Medal) | 费城大学%20 |
1927年 | 马斯卡奖章(Mascart%20Medal) | 巴黎大学%20 |
1931年 | 道尔顿奖章(Dalton%20Medal) | 曼彻斯特大学%20 |
1938年 | 法拉第奖章(Faraday%20Medal) | 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 |
荣誉学位
荣誉博士:牛津大学、都柏林大学、伦敦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杜伦大学、伯明翰大学、哥廷根大学、利兹大学、奥斯陆大学、索邦大学、爱丁堡大学、雷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阿伯丁大学、雅典大学、雅盖隆大学、费城大学%20
时间 | 任职 |
---|---|
1909年 |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会长%20 |
1914年至1918年 | 英国发明及研究委员会委员%20 |
1916年至1920年 |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20 |
家世背景
汤姆逊彩色照
家庭婚姻
1890年,汤姆逊和前学生罗丝·伊丽莎白(Rose Elisabeth Paget,1860-1951)结婚,她是英国剑桥医学教授乔治·爱德华·佩杰特爵士(Sir George Edward Paget)的女儿 。他们有一个儿子乔治·佩吉特·汤姆森(1892-1975,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个女儿琼(1903-1987,Joan Paget Thomson) 。
兴趣爱好
汤姆逊在金融方面有着显著的天赋,他低调地管理着他的投资,以很少的资本开始赚到了可观的财富。此外,他还是一个业余的园丁,对植物和鳞茎特别感兴趣 。
“汤姆逊是新老物理之间奇特的链环,他已经打开了通向新物理学的大门,自己却从未进去过。” (威廉·亨利·布拉格评)
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卡文迪许实验室始终存在和活跃着一个以其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即卡文迪什学派,而这个学派的伟大缔造者正是汤姆逊 。(《现代物理知识》评)
1991年,为纪念约瑟夫·约翰·汤姆逊,起名字“汤姆逊”(thomson)被提议作为质谱法中质荷比的单位,符号为“Th”。
1985年,国际质谱基金会(International Mass Spectrometry Foundation)以汤姆逊的名字命名了“汤姆逊奖章”(Thomson Medal Award)。
2008年,英国物理研究所以汤姆逊的名字命名了“约瑟夫·汤姆森奖章和奖金”(Joseph Thomson Medal and Prize),向对原子或分子物理学的杰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