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江桥 编辑
龙江桥(Longjiang Bridge),曾用名海口桥、龙江古石桥、螺江桥,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境内的一座桥梁,位于龙江(螺文江)水道之上,是福清境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也是福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
宋政和三年(1113年),龙江桥开工建设;宋宣和六年(1124年),龙江桥建成,初名螺江桥;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螺江桥更名为“龙江桥”; 2010年,龙江桥进行全面修葺、加固。
龙江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海口镇,该桥东起海口镇区桥头路,横跨龙江水道,西至海安何乡路,桥梁全长476米,宽4.2至5.2米。
2013年3月5日,龙江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龙江桥
外文名:Longjiang Bridge
始建日期:宋政和三年(1113年)
投用日期:宋宣和六年(1124年)
所属地区: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类型:梁式桥
长度:476 m
宽度:4.2至5.2米
起止位置:桥头路、海安何乡路
管理机构:福州市文化与旅游局
民国龙江桥
宋宣和六年(1124年),龙江桥建成,初名螺江桥。
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论语,螺江桥更名为“龙江桥”。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龙江桥桥墩遭洪水冲崩数门。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抗击倭寇,沿江民众自发建造民城,由于军事防御工事的需要,将龙江桥一侧的桥墩堵塞两孔。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龙江桥又遭洪水冲毁,由海口人郑天佐 (曾任思州知府)、郭遇卿等人再次出资修复。
明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龙江桥南侧被洪水再次冲垮数丈,海口人郭遇卿协同林廷赞再次募缘修缮。
清康熙三年(1664年),地方豪绅陈德彰、林良务占龙江桥为己有,雇工桥门,捕鱼取利,以致桥身震撼,动梁折墩。武迸士林立瑞、举人蔡毅、耆老潘乐徽等联合海口父老数百人联名控告,经过三年的讼争,省道府各级官吏慑于民情愤激,才给严禁究治,取得了护桥的胜利。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海啸汹涌,冲断龙江桥桥梁五条、 海水溢上桥面,桥石部分落入江中,栏、墩部分垮塌,邑人林以 历带领当地鱼行、米行老板集资兴修,但由于此次桥梁损毁过于严重,众人竭尽全力也未能修好。
清嘉庆九年(1804年),狂风暴雨,加上海潮上涨,江水漫上桥面,龙江桥横铺的桥板被卷走十几门。后原因经费缺乏,经海口乡亲不懈努力,只能用木板代为石料铺设,故称为 “柴桥”。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龙江桥再次损坏,再一次募修龙江桥。
清光绪二年(1876年),里人鸠议龙江桥改木为石,又呈请邑侯王君纯南批准,重修龙江桥。
福清市龙江桥
民国8年(1919年)7月,台风大作兼以海潮冲溢,龙江桥大有损伤,桥盾一门,桥梁一条经受损。
民国19年(1930年),龙江桥桥梁又断两条,架木以济行人过江。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海口街, 造成龙江桥桥梁数条大梁损毁。
解放战争时期,战争给龙江桥桥梁造成了破坏,致使北侧桥栏大面积受损,桥面石板也被炸毁数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原福清县政府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先后把第6、7、26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石梁断折亦随毁随修。
2010年,福清市政府斥资近500万元,对整座龙江桥进行全面修葺、加固。
建筑结构
龙江桥风格
设计参数
截至1997年9月,龙江桥有40孔,孔径9至13米,桥宽4.2至5.2米,全长476米,桥墩高6米,两分水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至4.2米,石梁6条,石梁宽60至75厘米,厚60至90厘米,每条石梁约重15吨,大桥加上小桥总长700多米。
技术难题
龙江桥桥面
文物保护
1961年5月,龙江桥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龙江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