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林氏宗祠 编辑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西桥社区振成巷37号,始建年代不详。
漳州林氏宗祠南临洋老巷,北倚振成巷,分别与漳州市实验幼儿园、芗城区实验小学校舍相邻。原有建筑为三进带东西两庑式的平面布局、现仅存中进四方殿和东厢与主体相连的回廊。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通面阔13.47米,通进深16.98米,建筑面积 228.72平方米。东厢回廊的残余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一间面积42.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合计271.71平方米。庙中高挂着多块明清林姓状元、探花的牌匾,是漳州历代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是福建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建筑文物之一。
2006年5月25日,漳州林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漳州林氏宗祠
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西桥社区振成巷37号
所处时代:明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0588-3-29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别称:比干庙
1960年~1970年,漳州林氏宗祠被弃用,后作为振成巷幼儿园和华南小学使用。
1970年~1980年,拆除漳州林氏宗祠前后进漳州市芗城区振盛巷林氏宗祠和东西两庑建筑,分别建设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楼,仅遗的宗祠中进四方殿作为小学办公室和仓库使用,今已停止使用。
1996年,漳州林氏宗祠被列为危房,待抢修。
2018年,漳州林氏宗祠修缮工程竣工,修缮工程的重点是对地面、墙体、大木、屋面进行维修以及油饰彩绘保护、灰塑木雕维修加固、西挟屋修复、周边环境整治等。
漳州林氏宗祠
四方殿是漳州林氏宗祠现存的主要建筑。四方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正脊脊吻为朝天整鱼,垂脊和戗脊均翘角,顶覆红色筒板瓦。整座建筑内部结构全部采用木质材料,正厅木柱柱墩为瓜形石,木柱柱头抱铆钉铁箍无收分,梁、枋均两端收分直接榫铆于柱头(类似穿斗式)。梁、之间全以斗叠架,穿木为月梁式。与庑廊相隔的梁、枋之间饰斜方格扇,明、次间每间横枋上的铺作出跳三抄(偷心造)托长方形藻井。四方殿整套梁架构造匀称简约,朴实无华。回廊(残存的部分)为轩式卷棚顶,驼为雕花斗,驼之间短枋凿蝙蝠纹,穿木雕新月形。四方殿四朵角科铺作和四周撩檐檩下四十朵平身科铺作,每朵铺作由华棋托一组斜昂,平科每组三昂,角科有四昂。各组昂之间饰香草纹镂雕雀替,底层昂嘴豁口成龙头状,上面数枝昂的昂嘴修成斜口,昂肩成驼峰状,侧刻卷草纹,昂头虽略显衰朽,但和其他的木梁架一样,雄浑规整,古朴端庄,保持宋法式的营造特征。
林氏先祖比干是我国古代大臣,古代在漳州各朝文武官员,每逢清明时节都得亲临比干庙拜祭。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祭祀漳州林氏历代先贤。十年动乱之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釺、林士章均列其中。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漳州林氏族人进宫殿试者甚众,且大多继承先祖比干之血脉气质。明嘉靖探花林士章知书达理,明辨是非,胸心宽阔,乐于助人,任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深得朝廷信任并赐给三间五楼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矗立于现漳州香港路;明万历当朝东阁大学士林舒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著名于世;明代《云山居士集》作者林偕春进士“立朝刚直,不阿权势。文章气节,为世崇重”。
据专家考证,漳州比干庙可能始建于宋代晚期,是福建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建筑文物之一。
地理位置
漳州林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西桥社区振成巷37号。
漳州林氏宗祠(比干庙)
交通指引
自驾:自漳州市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1.1千米,约4分钟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